
0人評分過此書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中宣布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碳减排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期待。然而,在作出国际承诺的同时,中国的减排工作也面临着诸多困难。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二氧化碳排放的迅速增加,而较大的国土面积也使得各地区发展状况差异显著,加之区域间经济联系复杂多变,使得减排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在此现实背景下,本研究利用涵盖中国大陆所有省份、产品部门及其之间经济联系的多年定量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省份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特征、省际转移及区域平衡,并从多个角度探究了中国省份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而探讨所得结论的政策内涵。研究发现,(1)中西部省份与东部沿海省份之间的碳排放转移由2002-2007年间的中西部向东部大量转移,转变为2007-2012年间的中西部省份与东部省份之间的相互转移;同时,2007-2012期间,中国省际碳排放转移由2002-2007期间的出口、投资共同主导转变为投资主导。(2)特定的价值链参与方式决定着出口对中国省区碳排放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就业。时间上,这种不平衡呈扩大态势;空间上,这种不平衡在中西部省区更为突出。(3)中国碳排放的主导需求由2002-2007年间的出口和投资共同驱动,转变为2007-2012年间的投资主要驱动;资源型的高碳排放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改善,然而一些终端排放强度较小但产业链排放较高的部门的生产结构却呈现高碳化趋势。(4)从消费视角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规模的增长始终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而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的下降则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未来,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或将成为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对抑制碳排放的增长具有重要结构性意义。
在此现实背景下,本研究利用涵盖中国大陆所有省份、产品部门及其之间经济联系的多年定量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省份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特征、省际转移及区域平衡,并从多个角度探究了中国省份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而探讨所得结论的政策内涵。研究发现,(1)中西部省份与东部沿海省份之间的碳排放转移由2002-2007年间的中西部向东部大量转移,转变为2007-2012年间的中西部省份与东部省份之间的相互转移;同时,2007-2012期间,中国省际碳排放转移由2002-2007期间的出口、投资共同主导转变为投资主导。(2)特定的价值链参与方式决定着出口对中国省区碳排放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就业。时间上,这种不平衡呈扩大态势;空间上,这种不平衡在中西部省区更为突出。(3)中国碳排放的主导需求由2002-2007年间的出口和投资共同驱动,转变为2007-2012年间的投资主要驱动;资源型的高碳排放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改善,然而一些终端排放强度较小但产业链排放较高的部门的生产结构却呈现高碳化趋势。(4)从消费视角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规模的增长始终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而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的下降则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未来,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或将成为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对抑制碳排放的增长具有重要结构性意义。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前言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模型与方法基础
-
一 投入产出模型
-
二 结构分解分析
-
三 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国际经验与国内现状
-
-
第三章 中国碳排放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现状
-
一 生产视角与消费视角碳排放
-
二 中国区域碳排放及其结构研究
-
三 中国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
-
四 研究现状评述
-
-
第四章 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
一 引言
-
二 中国省级MRIO模型的构建原则
-
三 数据基础
-
四 省级MRIO模型构建方法
-
五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中国省份二氧化碳排放的核算
-
一 引言
-
二 数据基础
-
三 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
-
四 省份二氧化碳排放特征
-
五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中国省份碳排放结构演变特征
-
一 引言
-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
-
三 省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的结构变化
-
四 省际碳排放转移的结构变化
-
五 结果讨论和政策启示
-
六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区域平衡视角下的中国省份碳排放
-
一 引言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与数据
-
四 研究结果及分析
-
五 结论与讨论
-
-
第八章 省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省份碳排放驱动因素
-
一 引言
-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
-
三 碳排放驱动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
-
四 结果讨论和政策启示
-
五 本章小结
-
-
第九章 消费视角下的中国省份碳排放驱动因素
-
一 引言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和数据
-
四 实证研究结果
-
五 结论与讨论
-
-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 结论与政策建议
-
二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省级单区域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名称
- 附录2 省级能源终端消费数据的估计途径
- 附录3 2002~2017年分省份分部门碳排放估计结果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28/16692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