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 App
0人評分過此書

野柳學:走向未來的臺灣:21世紀環境觀與永續實踐

出版日期
2024/09/1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742889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1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元智大學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未來20年臺灣環境教育與韌性永續發展的指引 ★
★ 以野柳為座標,貫穿島嶼各角落,詮釋、建構屬於當代的新地方學 ★
★長時限的角度,同時「由陸看海」與「由海看陸」,重新理解人和海岸的關係★

  ◎野柳為何喚為「惡魔岬」?約4000歲的女王頭會不會消失?
  ◎大坌坑文化、馬賽人、金包里二媽、神明淨港……萬里蟹、虎鶇、黑鳶、藍磯鶇……為何齊聚於此?
  ◎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如何把野柳帶入全世界?
  ◎海洋與自然的力量,是未來全人類健康福祉的依靠!
  ◎透過環境教育、地理關懷、歷史考古、海洋文化、自然生態、SDGs永續觀光、常民生活與地方發展,打造未來20年足可依憑的韌性環境治理典範。
  ◎使各地都能發展出永續精神,與可被傳誦的故事。

  北海岸的野柳女王頭,可說是許多世代臺灣人共有的美好記憶,它不僅是一個海岸景點,更真實呈現一個具體而微的臺灣。

  本書倡議之野柳學,是由地理、環境、人類、文化、生態學者與地方實踐者,以及觀光前瞻者對在地永續發展、環境教育提出的根本性關懷與發問。在此變動時代,氣候變遷、戰爭不斷、病毒細菌蔓延、AI與綠能等技術革命持續滾動,全球倡議SDGs、ESG,透過「野柳學」,我們將反思與建構未來10年、20年一套由下而上的新環境教育觀,以及區域地理學新路徑,打造未來各地方永續發展與治理典範。

  本書分3大部分,12篇章,從地理學、當代環境教育思潮為引,拉開大尺度的視野;溯回千萬年前地史、人類文明足跡,開展歷史考古、海洋文化、自然生態演化多重視角;再近身切到現今SDGs倡議之國際間國家公園與環境教育的案例,注入永續觀光的活水,促進在地行動、環境教育、永續經濟與韌性發展。

  海岸是陸地和海洋交界的區域,通常也是生產力和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造就許多不同的文化型態,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做為一個海洋國家,島嶼子民應瞭解如何看待海洋、面向海洋與世界。透過地質公園、國家公園等保育框架,借鏡全球疫後最新的旅遊觀念與經驗,包括美國國家公園、澳洲紐西蘭城市公園、日本、韓國濟州島等地,「野柳學」將成為座標,成為地方永續發展的指引。

  女王頭彷若一顆珍珠,詮釋久遠時空下人類和海岸的關係。「海不是阻隔,而是道路。」文化遺產多樣性、地質與生態多樣性、民俗多樣性、種族多樣性,於此陸地的邊緣、海洋的起點,成為見證時間尺度遞變的所在。野柳岬是被打開的一扇門,是通往世界的海岬。

本書特色

  1.國內12位最具權威性的專家傾全力完成的跨領域書寫。
  2.建構兼具全球與在地視野的新環境觀。
  3.揭示環境治理範型轉移之架構。
  4.揭示人類福祉來自健康的自然與人的連結。
  5.揭示臺灣觀光永續發展的前瞻趨勢,包括永續旅遊、景區環境治理、社會參與等。
  6.從保育出發,創造與國際接軌的機會。
  7.扎根教育,培養未來具備生態環境素養與文化素養的人才,趕上全球人才的期待。
  8.匯聚三者:自然科學的視角、歷史人文的敘事、永續觀光的實踐。
  9.參考國外國家公園與環境教育案例,注入在地新想法與活水。
  10.兼具具象與超越具象,解說「看得見的歷史」,探索「看不見的歷史」。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