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野柳學:走向未來的臺灣:21世紀環境觀與永續實踐
★未來20年臺灣環境教育與韌性永續發展的指引 ★
★ 以野柳為座標,貫穿島嶼各角落,詮釋、建構屬於當代的新地方學 ★
★長時限的角度,同時「由陸看海」與「由海看陸」,重新理解人和海岸的關係★
◎野柳為何喚為「惡魔岬」?約4000歲的女王頭會不會消失?
◎大坌坑文化、馬賽人、金包里二媽、神明淨港……萬里蟹、虎鶇、黑鳶、藍磯鶇……為何齊聚於此?
◎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如何把野柳帶入全世界?
◎海洋與自然的力量,是未來全人類健康福祉的依靠!
◎透過環境教育、地理關懷、歷史考古、海洋文化、自然生態、SDGs永續觀光、常民生活與地方發展,打造未來20年足可依憑的韌性環境治理典範。
◎使各地都能發展出永續精神,與可被傳誦的故事。
北海岸的野柳女王頭,可說是許多世代臺灣人共有的美好記憶,它不僅是一個海岸景點,更真實呈現一個具體而微的臺灣。
本書倡議之野柳學,是由地理、環境、人類、文化、生態學者與地方實踐者,以及觀光前瞻者對在地永續發展、環境教育提出的根本性關懷與發問。在此變動時代,氣候變遷、戰爭不斷、病毒細菌蔓延、AI與綠能等技術革命持續滾動,全球倡議SDGs、ESG,透過「野柳學」,我們將反思與建構未來10年、20年一套由下而上的新環境教育觀,以及區域地理學新路徑,打造未來各地方永續發展與治理典範。
本書分3大部分,12篇章,從地理學、當代環境教育思潮為引,拉開大尺度的視野;溯回千萬年前地史、人類文明足跡,開展歷史考古、海洋文化、自然生態演化多重視角;再近身切到現今SDGs倡議之國際間國家公園與環境教育的案例,注入永續觀光的活水,促進在地行動、環境教育、永續經濟與韌性發展。
海岸是陸地和海洋交界的區域,通常也是生產力和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造就許多不同的文化型態,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做為一個海洋國家,島嶼子民應瞭解如何看待海洋、面向海洋與世界。透過地質公園、國家公園等保育框架,借鏡全球疫後最新的旅遊觀念與經驗,包括美國國家公園、澳洲紐西蘭城市公園、日本、韓國濟州島等地,「野柳學」將成為座標,成為地方永續發展的指引。
女王頭彷若一顆珍珠,詮釋久遠時空下人類和海岸的關係。「海不是阻隔,而是道路。」文化遺產多樣性、地質與生態多樣性、民俗多樣性、種族多樣性,於此陸地的邊緣、海洋的起點,成為見證時間尺度遞變的所在。野柳岬是被打開的一扇門,是通往世界的海岬。
本書特色
1.國內12位最具權威性的專家傾全力完成的跨領域書寫。
2.建構兼具全球與在地視野的新環境觀。
3.揭示環境治理範型轉移之架構。
4.揭示人類福祉來自健康的自然與人的連結。
5.揭示臺灣觀光永續發展的前瞻趨勢,包括永續旅遊、景區環境治理、社會參與等。
6.從保育出發,創造與國際接軌的機會。
7.扎根教育,培養未來具備生態環境素養與文化素養的人才,趕上全球人才的期待。
8.匯聚三者:自然科學的視角、歷史人文的敘事、永續觀光的實踐。
9.參考國外國家公園與環境教育案例,注入在地新想法與活水。
10.兼具具象與超越具象,解說「看得見的歷史」,探索「看不見的歷史」。
★ 以野柳為座標,貫穿島嶼各角落,詮釋、建構屬於當代的新地方學 ★
★長時限的角度,同時「由陸看海」與「由海看陸」,重新理解人和海岸的關係★
◎野柳為何喚為「惡魔岬」?約4000歲的女王頭會不會消失?
◎大坌坑文化、馬賽人、金包里二媽、神明淨港……萬里蟹、虎鶇、黑鳶、藍磯鶇……為何齊聚於此?
◎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如何把野柳帶入全世界?
◎海洋與自然的力量,是未來全人類健康福祉的依靠!
◎透過環境教育、地理關懷、歷史考古、海洋文化、自然生態、SDGs永續觀光、常民生活與地方發展,打造未來20年足可依憑的韌性環境治理典範。
◎使各地都能發展出永續精神,與可被傳誦的故事。
北海岸的野柳女王頭,可說是許多世代臺灣人共有的美好記憶,它不僅是一個海岸景點,更真實呈現一個具體而微的臺灣。
本書倡議之野柳學,是由地理、環境、人類、文化、生態學者與地方實踐者,以及觀光前瞻者對在地永續發展、環境教育提出的根本性關懷與發問。在此變動時代,氣候變遷、戰爭不斷、病毒細菌蔓延、AI與綠能等技術革命持續滾動,全球倡議SDGs、ESG,透過「野柳學」,我們將反思與建構未來10年、20年一套由下而上的新環境教育觀,以及區域地理學新路徑,打造未來各地方永續發展與治理典範。
本書分3大部分,12篇章,從地理學、當代環境教育思潮為引,拉開大尺度的視野;溯回千萬年前地史、人類文明足跡,開展歷史考古、海洋文化、自然生態演化多重視角;再近身切到現今SDGs倡議之國際間國家公園與環境教育的案例,注入永續觀光的活水,促進在地行動、環境教育、永續經濟與韌性發展。
海岸是陸地和海洋交界的區域,通常也是生產力和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造就許多不同的文化型態,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做為一個海洋國家,島嶼子民應瞭解如何看待海洋、面向海洋與世界。透過地質公園、國家公園等保育框架,借鏡全球疫後最新的旅遊觀念與經驗,包括美國國家公園、澳洲紐西蘭城市公園、日本、韓國濟州島等地,「野柳學」將成為座標,成為地方永續發展的指引。
女王頭彷若一顆珍珠,詮釋久遠時空下人類和海岸的關係。「海不是阻隔,而是道路。」文化遺產多樣性、地質與生態多樣性、民俗多樣性、種族多樣性,於此陸地的邊緣、海洋的起點,成為見證時間尺度遞變的所在。野柳岬是被打開的一扇門,是通往世界的海岬。
本書特色
1.國內12位最具權威性的專家傾全力完成的跨領域書寫。
2.建構兼具全球與在地視野的新環境觀。
3.揭示環境治理範型轉移之架構。
4.揭示人類福祉來自健康的自然與人的連結。
5.揭示臺灣觀光永續發展的前瞻趨勢,包括永續旅遊、景區環境治理、社會參與等。
6.從保育出發,創造與國際接軌的機會。
7.扎根教育,培養未來具備生態環境素養與文化素養的人才,趕上全球人才的期待。
8.匯聚三者:自然科學的視角、歷史人文的敘事、永續觀光的實踐。
9.參考國外國家公園與環境教育案例,注入在地新想法與活水。
10.兼具具象與超越具象,解說「看得見的歷史」,探索「看不見的歷史」。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
- 目錄
- 推薦序1 對野柳的情感漣漪,有了依靠的方向/劉瑩三
- 推薦序2 野柳學、學野柳/湯錦惠
- 推薦序3 品味地景中的歲月與芬芳/杜虹
-
PART I 總論 海之視野——教育的 未來的
-
Chapter 01 建構島嶼的環境保育新路徑——野柳學/林俊全
-
一、站上全球保育舞臺的機會——地質公園
-
二、啟蒙早、具進步性的臺灣地質公園網絡
-
三、翻閱一本本地書——讓自然素養成為DNA
-
四、為臺灣的環境教育寫歷史
-
-
Chapter 02 二十一世紀的地方學——以在地環境守護為名的「野柳學」,是韌性生活的出路/蘇淑娟
-
一、拉開空間、時間,看見地方社會的價值——在地環境守護的概念與技術
-
二、承擔所有依存於此的生命——地方環境和生活品質的關係
-
三、創造共生共榮的人文、自然環境新範型——環境治理的韌性
-
四、韌性的環境治理做為地方學2.0
-
-
Chapter 03 擬若一座座高原——回到環境的根本關懷,以野柳學的空間生產思索並回應時代/王文誠
-
一、根莖——從地理哲學到高原的實踐之路
-
二、空間實踐、空間再現——生物、非生物、文化面向
-
三、再現空間,野柳的三種讀景方式
-
四、將抽象空間轉化為可感知的地景,推動土地和區域永續發展
-
-
Chapter 04 重新連結自然——探野柳學如何透過環境教育與保育促進全民健康福祉/周儒
-
一、感受自己真實活著——自然連結為人類帶來健康與幸福
-
二、不論城市或荒野,公園為所有生命保留生機——健康的公園,健康的人
-
三、他山之石——澳洲與美國
-
四、持續演化的野柳學——觸發全民環境教育與保育行動
-
五、全社會轉型——成為內化的生活方式
-
-
-
PART II 海之層理——文化的 歷史的 生態的
-
Chapter 05 流動與多元:海洋文化與海洋保育——從全球回望野柳/邱文彥
-
一、環境永續必須含納在地生活與文化
-
二、流動的歷史——多元海洋文化下的臺灣特色
-
三、海洋面臨的問題,正是全人類共通的課題
-
四、野柳之為野柳——未來的多重可能
-
-
Chapter 06 土地、生態、文化與人——來自惡魔岬(Punto Diablos)的故事:野柳學新境/黃光瀛
-
一、西班牙人把野柳帶入世界
-
二、季風、洋流、颱風和潮汐——塑造野柳的自然營力
-
三、生物多樣性與在地生活
-
四、海洋文化與漁村民俗交融出的信仰——神明淨港、二媽回野柳、褒歌
-
五、從在地歷史走向充滿活力的永續化
-
-
Chapter 07 海不是阻隔,而是道路——海岸型風景區的文化意涵及野柳學的探討/劉益昌
-
一、長時間尺度的海岸變遷與南島人群
-
二、海域互動帶來的影響與南島世界的形成
-
三、從海上來的「漢人」
-
四、怎麼看待人和海岸的關係
-
-
Chapter 08 凍結在地名中的歷史——野柳海岸歷史與人文資源解讀/詹素娟
-
一、北海地標.馬賽先民
-
二、灣澳聚落.漁業生計
-
三、軍管餘緒.轉型觀光
-
四、解說資源.人文盤點
-
五、凍結在地名中的歷史
-
-
-
PART III 潮向世界——永續的 觀光的 數位的
-
Chapter 09 擦亮北海岸——以國家風景區全面永續發展與數位轉型看野柳學/周永暉
-
一、如大樹般的永續生態網——導入ESG、SDGs等價值鏈,全面衡平發展
-
二、野柳學——以地質公園建構起國家風景區海洋觀光新方向
-
三、風景區經營活用數位轉型是時代趨勢
-
四、國家風景區的躍進政策
-
-
Chapter 10 人與溫度的流動——野柳學在未來觀光發展的新作為,以美國國家公園推展旅遊為借鏡/施照輝
-
一、建構新的旅遊記憶點
-
二、旅行的意義與價值——跨域、跨界新體驗
-
三、借鏡美國的野柳學
-
四、上位思考,Thinking Big——擴大尺度,以野柳做為臺灣地質公園旅遊入口
-
-
Chapter 11 永遠加1的追尋之路——野柳學觀光政策創新普拉斯+(Plus)的四大前瞻思維/劉喜臨
-
一、疫後前瞻趨勢,消費視角擒拿術——找出內在價值,成為身心靈能量來源!
-
二、智慧觀光,數位轉型駕馭術——導入科技、結合永續、融入溫度
-
三、體驗經濟,跨域整合不歸路——打造共同體
-
四、創意加值,政策創新永續路
-
五、只要用心、願意做,野柳學之永續觀光不難!
-
-
Chapter 12 這裡是我朋友——地質旅遊永續關鍵與新野柳行動:創造善的循環/吳宗瓊
-
一、發揮具魅力的地方性——朝向地方永續的旅遊行動
-
二、把生態放在旅人心上——納入環境永續的地方認同
-
三、把利益留在地方——適地、具創意、有味道的經濟永續與資源商業化
-
四、新野柳行動:野柳地質公園生態博物館的想像與祝福
-
-
- 後記
- 致謝
- 參考文獻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