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将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的思路、方法等引入一国内部区域(省域)间隐含碳排放问题研究,构建农产品低碳生产和流通体系以及相关机制和制度,促使农产品生产与流通过程以及农业碳排放减少;设计了基于制度、技术、文化、舆论与设施支撑要素的中国区域间农业碳减排补偿机制,从而为中国农业低碳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本书研究拓展了生态补偿理论,并对碳减排路径设计和制度建设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文前辅文
- 前言
- 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区域间农业碳减排补偿研究的重要概念与说明
-
第二节 区域间农业碳减排补偿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第二章 区域间农业碳排放的核算
-
第一节 一般农业碳排放核算
-
第二节 农业隐含碳排放核算
-
第三节 农业碳排放核算简化
-
第四节 农业一般碳排放与隐含碳排放对比分析
-
第五节 农业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及驱动力分析
-
第六节 关于农业隐含碳排放的一般结论
-
-
第三章 省域间农产品碳排放效率:以隐含碳排放为例
-
第一节 中国省域农业隐含碳排放核算及效率分析
-
第二节 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
-
第三节 区域间农业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分析
-
第四节 关于区域间农业隐含碳排放效率的一般结论
-
-
第四章 中国区域间农业隐含碳补偿机制
-
第一节 区域碳补偿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
第二节 以生猪为例的实证研究
-
第三节 以生猪养殖为例的区域间农业隐含碳补偿结论
-
-
第五章 碳足迹、信息化技术与区域间碳减排补偿机制
-
第一节 碳足迹与碳标签
-
第二节 以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在区域间农业碳减排中的应用
-
第三节 流向核算框架下碳足迹与区域间共同碳减排补偿
-
第四节 技术推动区域间农业共同碳减排的阻碍与展望
-
第五节 信息化技术驱动农业碳减排的主要结论
-
-
第六章 跨区域农业隐含碳减排机制与参与主体
-
第一节 区域间农业隐含碳减排参与主体:分类
-
第二节 区域间农业隐含碳减排参与主体:功能及其责任
-
第三节 区域间农业隐含碳减排参与主体:参与意愿
-
第四节 关于跨区域农业隐含碳减排参与主体的主要结论
-
-
第七章 区域间农业碳减排责任及其划分
-
第一节 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农业碳减排责任
-
第二节 区域间农业碳排放责任划分影响因素
-
第三节 区域间农业碳减排责任划分原则
-
第四节 区域间农业碳减排实践路径与额度分配
-
第五节 关于区域间农业碳减排责任划分的主要结论
-
-
第八章 农业碳减排解决方案
-
第一节 碳税征收
-
第二节 碳汇市场
-
第三节 碳减排补贴
-
第四节 关于农业碳减排解决方案设计的主要结论
-
-
第九章 农业碳减排帕累托效率改进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情景一:维持现状
-
第二节 情景二:征收额外碳税
-
第三节 情景三:调整税目与转移支付内容
-
第四节 不同情景下农业碳减排解决方案比较结论
-
-
第十章 农业碳减排补偿机制建设与支撑要素
-
第一节 制度支撑要素与农业碳减排补偿机制
-
第二节 技术支撑要素与农业碳减排补偿机制
-
第三节 文化支撑要素与农业碳减排补偿机制
-
第四节 舆论支撑要素与农业碳减排补偿机制
-
第五节 设施支撑要素与农业碳减排补偿机制
-
第六节 关于农业碳减排补偿机制及要素支撑的主要结论
-
-
第十一章 农业碳减排补偿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一节 区域间农业碳减排补偿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区域间农业碳减排补偿研究的政策启示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 后记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01/95706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