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海德格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193296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10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元智大學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二十世紀極度重要、備受爭議的哲學家:海德格】
★ 海德格在納粹時期任校長,究竟發生了甚麼事,讓胡塞爾一家、雅斯培等人不甚諒解?

★ 海德格的成就為何可與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相比?

★ 海德格哲學到底有甚麼內涵,以致影響了漢娜鄂蘭、沙特、傅柯、高達美、德希達等重要哲學家?

★ 為何海德格對藝術的洞見與技術的探問迄今仍發人深省?

★ 「存有的問題今日已被遺忘,儘管我們的時代視重新肯定形上學為一種進步。」——海德格,《存有與時間》
★ 「『哲學已到了盡頭』,不可能立即改變當前世界的方向。現代人已被科技的力量所迷惑,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海德格
【內容介紹】

海德格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他在1927年發表的《存有與時間》與其後的等等著作,深刻影響了往後的哲學發展,如存在主義、詮釋學、解構主義等等理論無一不受他的影響;他的哲學見解也啟發了如漢娜鄂蘭、沙特、高達美、德希達等知名哲學家。

海德格的哲學之所以影響深遠,是因為他轉換了以往哲學看待「存有」的進路,這可比康德哲學的「哥白尼革命」。探究事物存在的哲學學問即是「形上學」,而自柏拉圖以降的形上學傳統,把事物作為個別事物(存有物 beings)來研究事物如何存在、為何存在。如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一書開頭引用柏拉圖在《詭辯者》(Sophist) 所言:「因為明顯地當你們應用『存有者』這一詞時,你們早已覺得很熟諳這一句的真意;我們過去也以為懂得它,可是現在我們到達了困境。」對存有問題的重新提出與探究,即是海德格思想的核心。

海德格認為以存有者為起點的傳統形上學觀點,並不能回答「存有者何以成為存有者」的問題。對此問題的探究必須回到千年的哲學傳統之前,才能讓這個潛藏已久的存有問題再次顯現。為成就此業,海德格避免使用傳統的哲學術語,反而經常再造新詞,以喚回「事物原本的樣貌」。這種作法總讓人認為海德格哲學深奧難懂、不知所云,亦曾被譏為「安徒生童話中『皇帝的盛服』而已」。然而如此看法,實為誤解海德格,亦未見其哲學之深意。
本書作者項退結教授致力研究海德格並開設「海德格」相關課程長達數十年,多年來的教學相長,以及對海德格原著之不斷鑽研,成就了本書的經典地位,是認識海德格的最佳中文著作。
  • 《世界哲學家叢書》總序
  • 自 序
  • 1. 導引:與海德格思想的交往經過
    • 1.1 嘗試的起步
    • 1.2 進一步的理解
  • 2. 海德格其人及其思想發展
    • 2.1 鐘聲中的童年
    • 2.2 透過布倫達諾走向存有問題與現象學
    • 2.3 從天主教哲學走向「哲學的內在召呼」
    • 2.4 存在、自我、《存有與時間》
    • 2.5 形上學與形上學的基礎
    • 2.6 正確之真與存有之真
    • 2.7 存有思想與科技、詩及語言
    • 2.8 小屋的隱士
  • 3. 海德格與納粹黨的萍水姻緣
    • 3.1 海德格任校長的經過與政治投入
      • 3.1.1 任校長的動機
      • 3.1.2 政治投入
      • 3.1.3 職務上的困難與辭職
    • 3.2 事後的困阨及各方面的不諒解
      • 3.2.1 納粹黨對海氏的敵視
      • 3.2.2 雅士培的誤會
      • 3.2.3 胡塞爾斷絕了二家的關係
      • 3.2.4 斯坦因修女事件
      • 3.2.5 哈娜.雅倫的友誼
    • 3.3 決斷與理性之間
    • 3.4 最近的論爭
  • 4.《存有與時間》的背景與問題
    • 4.1 此書的產生背景與內容
    • 4.2 討論的問題
      • 4.2.1 從引言說起
      • 4.2.2 另外三書的印證
    • 4.3 剖析《存有與時間》的新方針
  • 5. 此有、存在與自我
    • 5.1 此有在海德格思想中的地位
    • 5.2 此有與存在性徵
    • 5.3 屬己自我與真實性
      • 5.3.1 屬己與不屬己的自我
      • 5.3.2 共同存有與人們自我
      • 5.3.3 真實性
  • 6. 在世存有的「在」與他的世界
    • 6.1 「在世存有」及其「在」
      • 6.1.1 寓有與關切
      • 6.1.2 寓有之「寓」與「在」
      • 6.1.3 寓或開顯之三重結構
    • 6.2 在世存有的世界與世間存有物
      • 6.2.1 世間存有物及其實在性
      • 6.2.2 及手物與手前物
      • 6.2.3 世界性與空間性
  • 7. 關念、其完整性及其屬己性
    • 7.1 此有之完整結構──關念
    • 7.2 關念的完整性與死亡
    • 7.3 陷溺、預趨、決斷、屬己性與真實
      • 7.3.1 迎向死亡的預趨
      • 7.3.2 日常生活與陷溺
      • 7.3.3 良心、責任、決斷
      • 7.3.4 完整性、屬己性與真實性
  • 8. 時間性與歷史性
    • 8.1 關念之完整與屬己時間性
    • 8.2 通俗時間與日常性
      • 8.2.1 衍生於關切的日常時間
      • 8.2.2 時間性與日常性
      • 8.2.3 屬己時間性開顯出世界時間
    • 8.3 此有的歷史性
      • 8.3.1 一般人心目中的歷史
      • 8.3.2 屬己的歷史性
      • 8.3.3 超脫的命運觀
      • 8.3.4 重覆與繼承
      • 8.3.5 過去的歷史與歷史學科
    • 8.4 對《存有與時間》的一些體會
  • 9.〈什麼是形上學〉與〈充足理由之本質〉──海德格前期思想的進一步開展──
    • 9.1 〈什麼是形上學〉所討論的問題
      • 9.1.1 演講辭內容
      • 9.1.2 對這篇演講辭的剖析與評論
    • 9.2 〈充足理由之本質〉所討論的問題
      • 9.2.1 這篇文章的內容
      • 9.2.2 剖析與評論
  • 10. 從「真之本質」到「本質的真」之轉折
    • 10.1 〈論真之本質〉的內容
      • 10.1.1 傳統的真理觀
      • 10.1.2 正確之真的基礎
      • 10.1.3 真與不真
      • 10.1.4 轉折思考
    • 10.2 評 論
  • 11. 揭開「存有思考」的謎
    • 11.1 對海德格「存有」一詞的若干誤解
    • 11.2 存有的經驗
      • 11.2.1 再談轉折
      • 11.2.2 海氏心目中的經驗
      • 11.2.3 存有經驗的鎖鑰
      • 11.2.4 存有經驗與時間
      • 11.2.5 存有的差遣
    • 11.3 思想的兩種面貌
    • 11.4 存有與人的關係
  • 12. 語言──存有之屋
    • 12.1 一般人對語言的看法
    • 12.2 海德格心目中的語言之本質
    • 12.3 表顯語言之仲裁功能的一首詩
    • 12.4 「人藉詩住在地上」
    • 12.5 對海德格所云語言與安居的評論
  • 13. 科技與藝術
    • 13.1 現代技術的本質
    • 13.2 現代技術所造成的危機
    • 13.3 藝術的本質
    • 13.4 對海氏科技與藝術觀的省思
  • 14. 兩種迥然不同的存有學區別
    • 14.1 海德格的存有學區別
    • 14.2 亞奎那的存有學區別
    • 14.3 海氏存有學區別的經驗基礎不足
    • 14.4 亞奎那存有學區別的理性基礎
  • 15. 海德格對中國人及現代人的意義
    • 15.1 海德格對「每一自我」的極度重視
      • 15.1.1 西方位格思想傳統
      • 15.1.2 海德格的此有與屬己性
      • 15.1.3 個人尊嚴與中國之未來
    • 15.2 理性思考與沉思
    • 15.3 東亞文化圈與理則思考
    • 15.4 海德格與命運
    • 15.5 海德格思想的侷限性
  • 參考書目
  • 版權宣告
  • 封 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