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年輕成人罹癌康復後生命經驗之詮釋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55431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10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元智大學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這本書是由我的博士論文《年輕人罹癌康復後生命經驗之詮釋》所改寫,與博士論文相比,本書更為精簡與嚴謹。本書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詮釋現象心理學:方法論之整理與補充〉談的是研究方法學的問題,同時刊登於《本土心理學研究》期刊中;第二部分〈年輕人罹癌康復後生命經驗之詮釋〉則尚未刊登在任何期刊中。還記得約莫是在念小學的時後,我開始意識到生命終究會有結束的一天,好多個夜晚,我躺在床上思考死亡後會是怎樣的世界,由於我們家沒有宗教信仰,因此死亡對我而言意味著消逝,每當想到我總有一天會消失,在這裡思考的這個意識並非不朽,就讓小時候的我心驚膽跳。或許是因為如此,我對於時間的流逝特別敏感,本來以為這是我個人的煩憂,直到選擇了心理諮商領域,閱讀Yalom所寫的的「存在心理治療」(易之新,2003),才知道我並不孤單,已經有眾多的哲人學者探討深思死亡,這個人類的共同命運。就讀博士班期間,我到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進行為期九個月的博士班專業實習。實習期間我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像是看到鶼鰈情深的丈夫在妻子臨終前巨大的哀傷、看到病人身體上的變化與痛苦、不久前還跟他說話的病人下次要去探訪他時卻已經不在了,種種經驗不斷的衝擊著我,我彷彿用放大鏡看到的人類的苦痛,用望遠鏡看到自己及家人未來可能遭遇到折磨。
  • 第一部分:詮釋現象心理學:方法論之整理與補充
    • 摘要
    • 正文
      • 一、前言
      • 二、詮釋現象心理學之本體論
      • 三、詮釋現象心理學的知識論
      • 四、質性研究脈絡下之詮釋經驗
      • 五、詮釋現象心理學之方法意涵
      • 六、結論
    • 參考文獻
  • 第二部分:年輕人罹癌康復後生命經驗之詮釋
    • 摘要
    • 正文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結果
      • 四、討論與建議
    • 參考文獻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