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思考,不再只是湊巧出現
而是可以指出來、注意到,並不斷擴散出去
「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思考的能力」,全球所有國家的教育部恐怕都會同意這一點。世上所有老師也都希望課堂不再只是自己的獨角戲,不用再挖空心思,只為吸引學生注意。但如何做到,卻仍是教室中的頭號難題。
首先,思考是什麼?這個問題恐怕就會難倒絕大多數人。我們一味的要求學生思考,卻從未退一步想,自己具體上是想要學生做什麼心智活動。如果我們想讓思考在課堂中顯現出來,要做的第一件事,應該是先看到思考有哪些形式、面向,以及過程。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是世界頂尖的教育研究中心,旗下「零點計畫」(Project Zero)一項歷時五年的「智慧創新」研究,正是本書的前身。這個研究致力於找出哪些思考類型是我們在建立理解時最不可少的,最後得出六大思考類型,再根據這些思考類型,發展出21種思考歷程,也就是引導學生思考的教學活動,讓老師可以融入日常課堂,看見學生的思考與不思考。這項計畫與美國、歐洲、澳洲上千位學校老師合作,成果放上網路後獲得驚人迴響,不斷有老師反饋自己的使用心得, 而本書,正融入了以上的理論研究、實行過程、使用反饋。為了協助老師克服實際教學無可避免會面臨的挑戰及抵抗心理,除了大量應用的實例,甚至一一列出老師在實行時的成功訣竅,以及對失敗的檢討。
不過,若希望某個歷程能真正發揮效用,推動學生成為懂得思考及學習的人,「試一次好了」「試試看再說」的心態是不夠的。要建立教室中的思考文化、培養學生的思考傾向,老師要先成為學習者。運動員、藝術家的學習,都是先從模仿開始,教室中的學生也是,他們會模仿老師的學習,也模仿老師的不怕犯錯。先示範何謂學習,再透過用字譴詞卸下學生只敢、只想說出「正確答案」的戒心(光是以「是什麼讓你這麼說」來取代「你為什麼讓這麼說」就有可觀的效果)。還有極其重要的一點:使用適當的教材。不適當的教材,會讓學生心生「老師到底想問什麼」的沮喪或不耐。而以上一切,你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實際建議。
本書的重點在於幫助老師做回最擅長的事:教學。老師不是策展人、不是活動規劃師,不應該耗費時間設計各種討好學生的遊戲,只為了讓學生不無聊。培養出真正懂得思考與學習的下一代絕非一蹴可幾,但也不是遙不可及,只是需要拿到對的工具。
《讓思考變得可見》一書在全球教育界頗具影響力,而本書的價值在「獨立思考」越趨重要的未來會更加彰顯。
本書融合理論、使用指引、實行範例及影片,而這一切讓這本書不只對教師有意義,創意工作者、團隊領導人,及任何需要在工作中思考的人,也都可以獲益無窮。
而是可以指出來、注意到,並不斷擴散出去
「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思考的能力」,全球所有國家的教育部恐怕都會同意這一點。世上所有老師也都希望課堂不再只是自己的獨角戲,不用再挖空心思,只為吸引學生注意。但如何做到,卻仍是教室中的頭號難題。
首先,思考是什麼?這個問題恐怕就會難倒絕大多數人。我們一味的要求學生思考,卻從未退一步想,自己具體上是想要學生做什麼心智活動。如果我們想讓思考在課堂中顯現出來,要做的第一件事,應該是先看到思考有哪些形式、面向,以及過程。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是世界頂尖的教育研究中心,旗下「零點計畫」(Project Zero)一項歷時五年的「智慧創新」研究,正是本書的前身。這個研究致力於找出哪些思考類型是我們在建立理解時最不可少的,最後得出六大思考類型,再根據這些思考類型,發展出21種思考歷程,也就是引導學生思考的教學活動,讓老師可以融入日常課堂,看見學生的思考與不思考。這項計畫與美國、歐洲、澳洲上千位學校老師合作,成果放上網路後獲得驚人迴響,不斷有老師反饋自己的使用心得, 而本書,正融入了以上的理論研究、實行過程、使用反饋。為了協助老師克服實際教學無可避免會面臨的挑戰及抵抗心理,除了大量應用的實例,甚至一一列出老師在實行時的成功訣竅,以及對失敗的檢討。
不過,若希望某個歷程能真正發揮效用,推動學生成為懂得思考及學習的人,「試一次好了」「試試看再說」的心態是不夠的。要建立教室中的思考文化、培養學生的思考傾向,老師要先成為學習者。運動員、藝術家的學習,都是先從模仿開始,教室中的學生也是,他們會模仿老師的學習,也模仿老師的不怕犯錯。先示範何謂學習,再透過用字譴詞卸下學生只敢、只想說出「正確答案」的戒心(光是以「是什麼讓你這麼說」來取代「你為什麼讓這麼說」就有可觀的效果)。還有極其重要的一點:使用適當的教材。不適當的教材,會讓學生心生「老師到底想問什麼」的沮喪或不耐。而以上一切,你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實際建議。
本書的重點在於幫助老師做回最擅長的事:教學。老師不是策展人、不是活動規劃師,不應該耗費時間設計各種討好學生的遊戲,只為了讓學生不無聊。培養出真正懂得思考與學習的下一代絕非一蹴可幾,但也不是遙不可及,只是需要拿到對的工具。
《讓思考變得可見》一書在全球教育界頗具影響力,而本書的價值在「獨立思考」越趨重要的未來會更加彰顯。
本書融合理論、使用指引、實行範例及影片,而這一切讓這本書不只對教師有意義,創意工作者、團隊領導人,及任何需要在工作中思考的人,也都可以獲益無窮。
- 影片內容
- 他序
- 作者序
- 謝辭
- 作者介紹
-
Part I 第一部 關於思考
-
第一章 拆解思考
-
超越布魯姆
-
超越記憶、作業與活動
-
理解的思考地圖
-
其他思考類型
-
揭開學生對思考的思考
-
-
第二章 將思考置於教育界中心
-
讓思考顯現如何既協助學習也協助教學?
-
如何把不可見的東西變得可見?
-
-
-
Part II 第二部 用思考歷程讓思考變得可見
-
第三章 思考歷程介紹
-
檢視思考歷程的三種方式
-
如何組織思考歷程?
-
-
第四章 介紹及探索想法的歷程
-
看—思考—懷疑
-
放大
-
想想—疑惑—探索
-
粉筆談話
-
3–2–1 橋接
-
羅盤方位點
-
解釋遊戲
-
-
第五章 統整想法的歷程
-
標題
-
CSI:顏色、符號、圖像
-
列舉—分類—聯結—闡述:概念地圖
-
聯結—延伸—挑戰
-
4C 歷程
-
微型實驗室架構
-
以前我認為……,現在我認為……
-
-
第六章 深究想法的歷程
-
是什麼原因讓你這麼說?
-
觀點圈
-
進入角色
-
紅燈、黃燈
-
主張—證實—質疑
-
拔河
-
句—詞—字
-
-
-
Part III 第三部 把可見式思考的力量帶到生活中
-
第七章 創造重視思考、顯露思考、積極推動思考的環境
-
案例研究:提供反思的空間(薇克的案例)
-
案例研究:騰出自學的時間(蘭德芙特的案例)
-
案例研究:建立完整的討論
-
形塑思考文化的要素
-
-
第八章 實務筆記
-
讓思考變得可見在數學課及生活中所遇到的挑戰(邱奇的案例)
-
教材+歷程+學生=思考文化(布璐姆的案例)
-
案例對歷程使用的啟示
-
使用思考歷程會經歷的階段
-
常見的瑕疵與困難
-
結論
-
-
- 參考文獻
- 譯名對照
- 影片使用方式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