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沉默的佛陀與釋迦的本心
佛陀入滅二千五百年,其教義尚處於沉默之中;但揭開佛陀教義真髓的關鍵,就在修行論中。沉默的佛陀之無聲之聲,就存於其中。
《沉默的佛陀》可視為《覺悟的挑戰》的續篇。如果說《覺悟的挑戰》是探究佛陀的真實教義,那麼《沉默的佛陀》的特徵,就是以修行論為中心而展開的佛陀教義之論述。不僅在內容上把握了基本的佛教問題,而且言盡了深奧之處。透過將書中內容慢慢地變為自己的智慧,必會對佛教精神滲透於自己全身的神秘感而打動。
《釋迦的本心》鳥瞰了釋迦的思想全貌,闡明了釋迦教義的核心架構,鮮明地再現了佛陀超凡入聖後對生命與宇宙的宏偉思維,即使是對八正道、六波羅蜜多、空的思想和緣起之法等佛教義感到陌生的人,也能透過深入淺出的解說,開啟探知佛法的第一扇門。
《沉默的佛陀》可視為《覺悟的挑戰》的續篇。如果說《覺悟的挑戰》是探究佛陀的真實教義,那麼《沉默的佛陀》的特徵,就是以修行論為中心而展開的佛陀教義之論述。不僅在內容上把握了基本的佛教問題,而且言盡了深奧之處。透過將書中內容慢慢地變為自己的智慧,必會對佛教精神滲透於自己全身的神秘感而打動。
《釋迦的本心》鳥瞰了釋迦的思想全貌,闡明了釋迦教義的核心架構,鮮明地再現了佛陀超凡入聖後對生命與宇宙的宏偉思維,即使是對八正道、六波羅蜜多、空的思想和緣起之法等佛教義感到陌生的人,也能透過深入淺出的解說,開啟探知佛法的第一扇門。
-
沉默的佛陀
-
前 言
-
第一章 沉默的佛陀
-
一、 佛教中的修行論
-
二、佛教的基本教義 ── 三法印
-
三、釋迦所講的無我思想
-
四、發現真正的自己
-
五、涅槃寂靜的覺悟
-
六、「真空無相」、「真空妙有」與「空」的覺悟
-
七、「沉默的佛陀」的教義
-
-
第二章 四弘誓願
-
一、 修行者常立的典型四大誓願
-
二、眾生無邊誓願度
-
三、煩惱無盡誓願斷
-
四、法門無量誓願學
-
五、佛道無上誓願成
-
六、總願與別願
-
七、誓願的雙重結構與「利他」之道
-
八、邁向「上求菩提、下化眾生」
-
-
第三章 何謂戒律
-
一、三學(戒、定、慧)與五分法身
-
二、戒與律的不同
-
三、三皈五戒
-
四、隨犯隨制與波羅提木叉
-
五、波羅夷法
-
六、僧殘法與不定法
-
七、捨墮法、波逸提法、悔過法
-
八、止持戒與作持戒
-
九、大乘佛教的十善戒
-
十、戒的主體 ── 七眾與近住
-
十一、戒的內容
-
十二、做為拯救時代的理想僧伽
-
-
第四章 五停心觀
-
一、「禪」「定」與「止」「觀」
-
二、止心的五種修行
-
三、「不淨觀」── 充滿貪欲之人的必修觀法
-
四、「慈悲觀」── 易怒之人的必修觀法
-
五、「因緣觀」── 愛發牢騷之人的必修觀法
-
六、「界分別觀」── 自我意識強烈、驕傲自滿之人的必修觀法
-
七、「數息觀」── 常常心煩意亂之人的必修觀法
-
八、五停心觀的核心── 平鎮己心
-
-
第五章 何謂智慧
-
一、 三學(戒、定、慧)中的「慧」
-
二、智慧的種類
-
三、識與般若
-
四、世間的觀點與靈界的觀點
-
-
第六章 解脫的意義
-
一、 解脫與涅槃── 自由與和平
-
二、信解脫 ──「疑」的克服
-
三、定解脫 ── 克服物質的波動
-
四、慧解脫 ── 無明的克服
-
五、心解脫 ── 欲望的克服
-
六、俱解脫 ── 煩惱障和解脫障的克服
-
七、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
-
第七章 何謂魔
-
一、 釋迦降魔成道
-
二、 魔與「色、受、想、行、識」
-
三、「己心之魔」與「惡魔」的存在
-
四、 惡魔的本質
-
五、 避免惡魔附身的方法 ── 驗證自己的謙虛之心和實際成績
-
六、 戰勝一切惡魔的決定性武器 ── 信仰心與精進
-
後 記
-
-
-
釋迦的本心
-
前 言
-
第一章 菩提樹下之悟
-
一、 出家
-
二、求師
-
三、苦行
-
四、反省
-
五、村姑
-
六、生命的意欲
-
七、心之和諧
-
八、心魔之戰
-
九、大悟
-
十、初轉法輪
-
-
第二章 八正道的發現
-
一、 何謂八正道
-
二、反省的奧秘
-
三、正見
-
四、正思
-
五、正語
-
六、正業
-
七、正命
-
八、正精進
-
九、正念
-
十、正定
-
-
第三章 六波羅蜜多的思想
-
一、 內在睿智
-
二、心念與行為
-
三、利自即利他
-
四、佈施波羅蜜多
-
五、持戒波羅蜜多
-
六、羼提波羅蜜多
-
七、精進波羅蜜多
-
八、禪定波羅蜜多
-
九、般若波羅蜜多
-
十、六波羅蜜多的現代解釋
-
-
第四章 「空」的思想
-
一、 何謂人?
-
二、生與死的意義
-
三、輪迴轉生
-
四、實在界的發現
-
五、重新探究物質界
-
六、佛教當中「空」的思想
-
七、「空」為何重要?
-
八、諸行無常的意義
-
九、「空」與「無」
-
十、「空」之理論的新展開
-
-
第五章 緣起之法
-
一、 緣的思想
-
二、因果法則
-
三、何謂業?
-
四、關於命運論
-
五、自由意志的本質
-
六、地獄思想
-
七、地獄實態
-
八、天國思想
-
九、天國實態
-
十、建設佛國土的根本意義
-
-
第六章 人之完成的哲學
-
一、 何謂覺悟?
-
二、覺悟的前提
-
三、覺悟的方法論
-
四、覺悟的構造
-
五、覺悟的效果
-
六、何謂阿羅漢?
-
七、阿羅漢的修行
-
八、菩薩的本質
-
九、如來的本質
-
十、成佛之道
-
後 記
-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