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回到滬之島:澎湖石滬與里海生活誌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5/08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964754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1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元智大學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修石滬,也是修復人與海洋的關係╰╮
尋回失落的海洋之心
原來理想的生活樣貌一點也不遙遠!

橫跨全球的石滬文化,是人類自古與海洋共生的方式,
隨潮汐漲退,下海修滬的日子裡,我們找到了那條回家的路!

那是內建在島民一代又一代的海洋基因裡,
對於大海無盡的念想和渴望,一輩子想與其共好共老的生活之道。

  你看過石滬嗎?
  澎湖的雙心石滬因其優美浪漫的造型深受歡迎,但你可知道那顆以石塊堆砌的「心」,其實是為了困住魚群的大型陷阱!

  石滬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古老漁法,在世界各地的海洋文化中皆佔有一席之地。

  而在台灣,由百餘座小島所組成的澎湖群島,擁有形態迥異、外型優美、保存完整、分布密度也最高的石滬群,石滬不僅是對於海洋生態溫柔友好的捕魚方式,其建築技法工藝更堪稱是潮間帶上的藝術品——師傅們長時間將身體浸泡在海水中徒手撬動、搬運硬實的玄武岩,一顆顆轉動、為其尋找最佳角度與位置,慢慢疊砌出一道海上長城景觀。

  它曾而餵養無數澎湖人、創造一夜致富傳説、與澎湖人相互依存共生的漁滬文化卻面臨將逐漸消逝的困境。

  澎湖以海為田,曾經的漁滬文化
  隨著一口口石滬修復,再次成為我們的日常!

  在澎湖各島礁的海平面下,那一個個如同麥田圈般的神祕符號——石滬,是三百年前,先民與海洋之間以玄武岩奠定的不朽契約,若你能傾心讀懂潮汐洋流的變化、活用每一顆石頭的重量與形狀,當潮起潮退,石滬會用它長長的臂彎與偌大的愛心為你留住魚群。

  兩位生在島上卻不懂海的澎湖青年,以修復為起點,拉開探索石滬文明的帷幕,見證一口又一口石滬興衰的歷史,並追隨匠師走入漁村,從頭體會在地日常,描繪出這座島嶼隱藏在大海底下的真實面貌,記錄下那些即將被遺忘的里海生活方式——炤海巡滬、刺網拋網、捻海菜挽紫菜、手釣魚、自編魚簍草鞋、徛魚灶煠魚、家家都有的醃漬海味「膎」⋯⋯。

  這是澎湖人因滬而相連,牽起整個世代之間集體的海洋記憶,與無數個關於滬與守滬者的故事。

  ╭╯╰╮石滬小字典╭╯╰╮
  你所不知道的滬知識與照片紀錄

  - 快失傳的石滬建築技藝-
  掘、撬、轉與疊砌、運石料、填櫃、直到完工前的最後一哩路——敲與修面,修滬菜鳥跟著下海,一一紀錄師傅們從清整地基開始,如何化零為整的精妙手路。

  - 石滬構造與功能介紹 -
  石滬中央的那顆「心」,和環抱海岸的長長手臂各有什麼功能?帶你了解滬房、滬門、滬碇、伸腳、魚井、滬牙到腳路等部位的設計其實各有巧妙之處,世界各地隨著當地石材、洋流特性不同,造型也各有千秋。

  - 經營「石滬股份有限公司」不可不知 -
  一口石滬如何由眾多「股主」一同經營、分潤?為求公平,滬主巡滬順序每年都會「滬鬮」以抽籤決定。「巡滬」只有輪到當天值日的滬主才能巡,偷巡滬被抓到下場有多慘?

  - 澎湖特有的漁滬文化&各路達人的討海技藝 -
  漁村的集體經濟「魚灶加工」:曾風靡全澎湖的漁產加工業,先醃後晒,中間工序繁瑣,只有能手才能擔任「徛灶」一職。
  討海達人們的家私介紹:炤海、手釣魚、遛海菜&挽紫菜、刺網、打草鞋。

  澎湖漁村的隱藏口味:氣味可媲美瑞典鯡魚罐頭的「膎」,想到就會流口水、魚灶裡的醬油「鹹汁」。

  - 踏查石滬禮貌守則 -
  想實際親近石滬嗎?先做功課很重要!哪些石滬可以前往,哪些又是危險地帶生人勿近?學會看潮汐預報不可少,告訴你如何從潮差判斷最佳踏查時機!

  ╭╯╰╮滬口調查&漁滬小報╭╯╰╮
  澎湖石滬的傳奇故事與趣聞逸事

  石滬能讓你一夜致富,還能當嫁妝?連海上霸主座頭鯨魚也不請自來?

  每一口石滬都有自己的樣貌和個性,還有背後建造過程、滬主組成或曾經風光輝煌的紀錄,離島出走將多年來走踏現場、訪問當地滬主耆老,與彙整歷史文獻所得,重新為這些傳奇石滬譜寫下它們的精采故事。並不時穿插可愛的「澎漁諺」,由漁滬文化衍生出的諺語介紹:

  #一份倒掛仔,可以養一家、親像丁香、鱙仔在落笱。
  #有船仔頭佮凹仔的份,就娶某。
  • 封面
  • 推薦序 《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 推薦序 海洋保育署署長——黃向文
  • 推薦序 《地方設計》作者——蔡奕屏
  • 自序 回家的路,在海上
  • 目次
  • ChapterⅠ 從漁滬文化到石滬經營學,關於石滬你所不知道的二三事
    • 人與滬的大歷史
    • 澎湖,臺灣石滬的大本營
      • ▶石滬小字典——石滬構造與功能介紹
    • 石滬股份有限公司
      • ▶石滬小字典——經營石滬股份有限公司不可不知
  • ChapterⅡ 做滬的戇人
    • 與石滬的第一次接觸
    • 修滬之路
    • 修復人與海洋之間的關係
  • ChapterⅢ 紅林罩的潮汐,與他和她的海海人生
    • 石滬匠師的故鄉|紅林罩|這裡住著一群里海生活的實踐家
    • 外港口石滬|柳鳳阿嬤|活到老,討海到老的百歲海女
      • ▶炤海的家私
    • 刺網&拋網|得利阿公|人生傳記就是一本漁法百科全書
      • ▶刺網的家私
    • 手釣魚|雄哥|透過一條釣線與大海對話
      • ▶手釣魚的家私
    • 海菜&紫菜|阿滿姨|只要夠骨力,不怕沒菜吃
      • ▶捻/遛海菜&挽紫菜的家私
    • 魚簍&草鞋|寶瑑阿嬤|篳路藍縷,編織海田歲月的足跡
      • ▶編魚簍&打草鞋的家私
    • 永振發魚灶|麗華阿姨|灶台前的溫度,才是最熟悉的領域
      • ▶魚灶加工的家私
    • 澎湖百家膎|醃藏大海的鹹鮮,令人屏息的澎湖罐頭
      • ▶澎湖的各種膎
  • ChapterⅣ 澎湖滬口調查
    • 澎湖石滬分布概況
    • 小池角滬目|西嶼第一滬,「虎目」是老虎的眼睛?
    • 七美頂隙滬|澎湖觀光大使,文化景觀的象徵
    • 西衛籠仔圈|市區也有石滬群!馬公討海人的祕密基地
    • 目斗嶼西邊口滬|捕過鯨魚的傳說級石滬!
    • 吉貝瀨仔滬|會用「牙齒」捕魚的石滬?
    • 潭邊滬井仔|長耳朵的石滬,展現地域性的設計巧思
    • 紅羅滬仔頭|曾經輝煌的漁場,變身最佳石滬生態教室
    • 赤馬牛心灣內滬|討海人最霸氣的海上嫁妝!
    • 瓦硐半肺滬&雙港仔滬|三心之姿展現大滬之村的氣派
      • ▶踏查石滬禮貌守則
  • 文獻引用
  • 誌謝
  • 版權頁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