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作者沈志華從經濟的角度來探討冷戰的發生,從貸款、賠款、布雷頓森林體系、馬歇爾計劃、伊朗石油危機等多維度分析美蘇以及東西方在二戰後如何一步步從合作走到脫鈎再到對立。
此前的冷戰研究中,多側重於政治軍事意識形態等方面,鮮有涉及經濟,且也是點到即止,缺乏深入研究。本書則是首次專門從經濟角度出發,為冷戰的發生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此前的冷戰研究中,多側重於政治軍事意識形態等方面,鮮有涉及經濟,且也是點到即止,缺乏深入研究。本書則是首次專門從經濟角度出發,為冷戰的發生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 導言
-
第一章 「無條件援助」:租借與戰時美蘇經濟關係
-
戰前美蘇經濟關係與租借政策的緣起
-
對蘇聯租借援助政策的確立和實施
-
美國對蘇聯租借的中止、終止和善後
-
租借援助政策對蘇聯的意義和作用
-
幾點結論
-
-
第二章 錯失良機:蘇聯與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
懷特的計劃:美國關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設想
-
蘇聯的反應:為實現戰後國際經濟合作而被動參與
-
華盛頓談判:蘇聯加入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條件
-
布雷頓森林:美蘇在國際貨幣會議上的分歧與妥協
-
難產的決定:蘇聯拒絕加入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
-
原因和結果:關於蘇聯戰後經濟決策的分析與思考
-
-
第三章 拒絕貸款:經濟成為美國對蘇外交的「槓桿」
-
戰後美蘇經濟合作的政治經濟基礎
-
蘇聯對信用貸款的期望與美國的反應
-
美國拒絕提供貸款與蘇聯的強硬立場
-
幾點結論和思考
-
-
第四章 冷戰前奏:美國對蘇聯戰略認知陷入誤區
-
戰後初期美蘇之間的分歧和矛盾
-
斯大林選舉演說的背景和實質內容
-
凱南「長電」及其對美國政策的影響
-
丘吉爾「鐵幕演說」的背景和結果
-
1946年春夏之交美蘇關係的困境
-
簡短的結論
-
-
第五章 走向衝突:石油租讓權與蘇聯在伊朗的目標
-
石油資源:戰後蘇聯在伊朗的經濟訴求
-
策劃分裂:蘇聯與南阿塞拜疆自治運動
-
撤軍爭端:美蘇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博弈
-
竹籃打水:伊朗危機給蘇聯帶來的惡果
-
簡短的結論
-
-
第六章 分道揚鑣:美蘇在德國賠償問題上的合作與衝突
-
盟國共同索賠政策的形成
-
美蘇對德索賠計劃的協調
-
統一賠償計劃執行中的衝突
-
美蘇在賠償問題上分道揚鑣
-
簡短的結論
-
-
第七章 鐵幕落下:馬歇爾計劃與歐洲共產黨情報局
-
馬歇爾計劃的政治和經濟背景及目標
-
巴黎會談與蘇聯拒絕加入馬歇爾計劃
-
蘇聯嚴禁東歐各國參與馬歇爾計劃
-
共產黨情報局建立與蘇聯的冷戰戰略
-
結論
-
- 結語
-
附錄
-
參考文獻
-
人名譯名表
-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