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當蒙在「新聞記者」這塊牌子上的浪漫色彩漸漸褪去,
我逐漸意識到,我將畢生從事的職業,是一件令人羨慕的「苦差事」。
記者的生活就是「優哉游哉」的享福?
記者社會地位較低,人稱「新聞販子」?
•心中別有歡喜事,向上應無快活人──新聞記者的「苦」
採訪生活十分艱苦
蚊子、臭蟲、跳蚤,全都得學會對付。
作者曾到山區採訪,進一次山,一身虱子。採訪歸來,一進家門,家屬就得幫助做「善後處理」。所以要立志當一輩子記者,就要有「吃苦」的心理準備。
犧牲家庭生活和物質享受
作為外勤記者,每年有大半年時間出差在外,把旅館當成家。
作者在11年間有10個「中秋節」是在外地度過的。逢年過節,別人都是闔家團圓,新聞記者中的不少人卻在第一線採訪。
承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
問題提得稍微尖銳一點,發表後往往會引起激烈的爭論,記者要為此承受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壓力。
•苦中作樂,樂在苦中──新聞記者的「樂」
▸活動在整個社會的「前沿陣地」
敏銳的捕捉到重大問題,當報導推動社會前進,再苦再累也會感到幸福。
1983年作者曾到山區採訪。山區農民一到夏季又愁賣豬難,冷庫裡堆滿了白條豬肉銷不出去。於是作者利用午休時間,寫了一封題為《炎夏臨近,沂蒙山農民又愁賣豬難》的記者來信,當天下午三點用電報發到報社。第二天一早,這封「記者來信」就在顯著位置刊登出來了。隨後,政府擬定了解決「賣豬難」的具體措施,其他商業部門也主動聯繫,購買山區的豬肉,山區老百姓「賣豬難」的問題終於得到解決。
▸以社會為課堂,隨時學到新鮮的知識
在幾十年記者生涯中,可以向數以千計的學者、教授和著名專家請教,從而了解各個領域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既可以學到理論,又能夠深入實際,容易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
•先蒐集材料,越多越好?──新聞記者的筆記本
▸別讓大量有生活氣息的素料「爛」在筆記本裡
1978年,作者在山東住了20多天,記下1200多頁筆記,約計20萬字,可是只發表了一篇4000多字的人物專訪,利用率只有2%,98%的新聞素材沒有派上用場。
•多用細節,少發議論──新聞作品的表現手法
▸「以小見大」的新聞篇幅不長,但採寫難度較大
人們在閱讀一篇新聞時,最希望知道的,不是空洞的議論,而是真實而具體的細節。1981年5月15日,新華社發了關於宋慶齡病情的公告。5月21日發的「公告」說:「宋慶齡名譽主席病情未繼續惡化。」沒有繼續惡化,神志是否清醒呢?從「公告」中看不出來。英文《中國日報》在關於宋慶齡「神志清醒」的消息中透露:「21日,她吃了冰淇淋,昨天(22日),她要吃些鴿肉」。「她要吃些鴿肉」,這個小細節把「神志清醒」具體化了。這條只有幾十個字的新聞在《中國日報》上刊登以後,《人民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予以轉載,美聯社駐京記者維多利亞・格雷厄姆也轉發了這條消息。
40多個夜晚,回顧、思索,寫成十幾萬字的「講稿」
有的學員撰寫了幾十篇感想文章,談聽課後的收穫與感悟
有的學員自動分頭整理講課的錄音,並複寫多份,裝訂成冊
有的學員要求刻印這份講稿,有的建議盡快把「講稿」整理出版⋯⋯
◎本書特色:作者將從事近二十年的記者生涯,從頭到尾講自己學步過程中的心得體會,既包括成功的經驗,也包括走過的彎路,願本書能對年輕新聞愛好者有所幫助。
我逐漸意識到,我將畢生從事的職業,是一件令人羨慕的「苦差事」。
記者的生活就是「優哉游哉」的享福?
記者社會地位較低,人稱「新聞販子」?
•心中別有歡喜事,向上應無快活人──新聞記者的「苦」
採訪生活十分艱苦
蚊子、臭蟲、跳蚤,全都得學會對付。
作者曾到山區採訪,進一次山,一身虱子。採訪歸來,一進家門,家屬就得幫助做「善後處理」。所以要立志當一輩子記者,就要有「吃苦」的心理準備。
犧牲家庭生活和物質享受
作為外勤記者,每年有大半年時間出差在外,把旅館當成家。
作者在11年間有10個「中秋節」是在外地度過的。逢年過節,別人都是闔家團圓,新聞記者中的不少人卻在第一線採訪。
承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
問題提得稍微尖銳一點,發表後往往會引起激烈的爭論,記者要為此承受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壓力。
•苦中作樂,樂在苦中──新聞記者的「樂」
▸活動在整個社會的「前沿陣地」
敏銳的捕捉到重大問題,當報導推動社會前進,再苦再累也會感到幸福。
1983年作者曾到山區採訪。山區農民一到夏季又愁賣豬難,冷庫裡堆滿了白條豬肉銷不出去。於是作者利用午休時間,寫了一封題為《炎夏臨近,沂蒙山農民又愁賣豬難》的記者來信,當天下午三點用電報發到報社。第二天一早,這封「記者來信」就在顯著位置刊登出來了。隨後,政府擬定了解決「賣豬難」的具體措施,其他商業部門也主動聯繫,購買山區的豬肉,山區老百姓「賣豬難」的問題終於得到解決。
▸以社會為課堂,隨時學到新鮮的知識
在幾十年記者生涯中,可以向數以千計的學者、教授和著名專家請教,從而了解各個領域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既可以學到理論,又能夠深入實際,容易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
•先蒐集材料,越多越好?──新聞記者的筆記本
▸別讓大量有生活氣息的素料「爛」在筆記本裡
1978年,作者在山東住了20多天,記下1200多頁筆記,約計20萬字,可是只發表了一篇4000多字的人物專訪,利用率只有2%,98%的新聞素材沒有派上用場。
•多用細節,少發議論──新聞作品的表現手法
▸「以小見大」的新聞篇幅不長,但採寫難度較大
人們在閱讀一篇新聞時,最希望知道的,不是空洞的議論,而是真實而具體的細節。1981年5月15日,新華社發了關於宋慶齡病情的公告。5月21日發的「公告」說:「宋慶齡名譽主席病情未繼續惡化。」沒有繼續惡化,神志是否清醒呢?從「公告」中看不出來。英文《中國日報》在關於宋慶齡「神志清醒」的消息中透露:「21日,她吃了冰淇淋,昨天(22日),她要吃些鴿肉」。「她要吃些鴿肉」,這個小細節把「神志清醒」具體化了。這條只有幾十個字的新聞在《中國日報》上刊登以後,《人民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予以轉載,美聯社駐京記者維多利亞・格雷厄姆也轉發了這條消息。
40多個夜晚,回顧、思索,寫成十幾萬字的「講稿」
有的學員撰寫了幾十篇感想文章,談聽課後的收穫與感悟
有的學員自動分頭整理講課的錄音,並複寫多份,裝訂成冊
有的學員要求刻印這份講稿,有的建議盡快把「講稿」整理出版⋯⋯
◎本書特色:作者將從事近二十年的記者生涯,從頭到尾講自己學步過程中的心得體會,既包括成功的經驗,也包括走過的彎路,願本書能對年輕新聞愛好者有所幫助。
- 版權頁
- 作者簡介
- 代序 ——讀南振中《我怎樣學習當記者(增訂本)》
- 原序
- 第一輯 我怎樣學習當記者
- 新聞記者 ——令人羨慕的「苦差事」
- 新聞記者的「苦」
- 新聞記者的「樂」
-
新聞記者的追求
-
一、新聞記者要抗拒虛榮心的誘惑
-
二、新聞記者應該抗拒物質利益的誘惑
-
三、新聞記者應該正確對待毀譽
-
(一)用黨和人民交給自己的一支筆,忠實地記下時代的日記
-
(二)畢生追求真理
-
-
- 「新聞大學」第一課 ——從學習採訪開始
- 採訪是記者的生活
-
採訪前的準備
-
一、盡可能多地了解有關採訪對象和他的專業的事情
-
二、彙集與採訪有關的政策、法令和經典作家的論述,初步明確採訪思想
-
三、要研究同類問題的報導,避免重複,以便在較高的基礎上把採訪引向深入
-
四、把制定採訪綱目作為準備工作中的重要環節
-
(一)把畜牧業作為發展商品生產的突破口
-
(二)開拓市場,保護農民發展商品生產的積極性
-
(三)健全服務體系,逐步向社會化方向發展
-
-
- 「撒得開」與「收得攏」
-
眼睛在採訪中的作用
-
一、可以增加感性知識,有助於我們正確認識客觀事物
-
二、可以糾正傳聞中的不實之處,獲得準確的第一手材料
-
三、可以抓取富有特徵的生活細節,使新聞報導具體、形象、生動
-
四、可以使記者受到生活事件的感染,從而增強新聞作品對讀者的感染力
-
-
不要掩飾自己知識上的缺陷
-
一、新聞記者在知識廣度方面存有缺陷
-
二、新聞記者在知識的深度方面存有缺陷
-
三、新聞記者在掌握最新知識成果方面存有缺陷
-
四、新聞記者在實踐方面存有缺陷
-
-
記者的筆記本
-
一、《消息來源手冊》
-
二、《理論學習筆記》
-
三、《報導線索筆記》
-
四、《採訪筆記》
-
五、《採訪札記》
-
六、《記者日記》
-
-
提高新聞素材的利用率
-
一、細心檢閱採訪得來的材料,儘量把新聞素材轉化為新聞題材
-
二、許多新聞素材可以用作背景材料,使新聞報導有縱深感
-
三、大量的新聞素材可以作為生活積累,幫助記者捕捉和深化主題
-
四、掌握「十八般武藝」,搞好新聞素材的「綜合利用」
-
-
學會「抓問題」
-
一、要注意研究與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緊密相連的問題
-
二、要注意研究當前實際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對實際工作能起推動作用的問題
-
三、要注意研究一定時期內成為爭論焦點的問題
-
四、要注意研究人們議論紛紛的問題
-
- 「問題」和「題材」不等於「主題」
- 孕育主題的途徑
-
主題的提煉與深化
-
一、「立主腦」、「減頭緒」,使新聞作品表達的主題思想高度集中、高度凝練
-
二、儘量挖掘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個性
-
三、要深化主題,最重要的是深入生活底層去觀察、去體驗、去感受
-
- 探索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表現形式
- 「以小見大」是讀者喜愛的表現手法
-
怎樣掌握「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
-
一、多注意一些極平凡的,但是生動的、來自生活的、被生活檢驗過的小事情
-
二、既要「小處落墨」,又要「大處著眼」,要把「小」和「大」有機地聯繫起來
-
三、多用細節,少發議論,不無限上綱,不強加於人
-
- 關於「向散文式的方向發展」的八點設想
- 新聞作品的「立意」
- 新聞作品的結構
- 「寓教於樂」 ——形式同內容的完美結合
-
記者成長的社會條件
-
一、時代和社會形勢對記者成長的影響
-
二、社會制度對記者成長的影響
-
- 新聞記者的「知識圈」
-
記者支配時間的特點和規律
-
一、要擬訂出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支配時間的公式
-
二、「總體規劃」和「化零為整」
-
三、把握住自己的「黃金時代」
-
四、「自覺支配」和「強制支配」
-
-
優勢的發揮和弱點的轉化
-
一、在自身存在的許多弱點中必然有一個主要弱點,應該牢牢抓住這個主要的弱點不放
-
二、要研究弱點的轉化所需要的各種條件,創造條件促使弱點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
-
三、一個弱點被克服,新的弱點又會暴露出來,要及時抓住新的弱點促其轉化
-
- 第二輯 基層採風留下的印痕
- 魚水新篇 ——沂蒙山紀事
- 實踐打開了思想解放的閘門 ——沂蒙山書簡
- 眼界與財富 ——沂蒙山書簡
- 幹群之間 ——魯西北書簡
- 心中的「信柱」 ——魯西北書簡
- 「主」與「僕」 ——魯西北書簡
- 看糧囤
- 政策牽動故鄉情
- 女社員下地不帶針線笸籮了
- 鐵鑄的口號
- 窮隊翻身記
- 年終分配兌現大會速寫
- 「東昏」變「東明」
- 從12斤7兩到108斤
- 「只要政策不多變,往後城裡人想吃啥都有!」
-
博平三日 ——辛酉春節剪影
-
1981年2月3日 星期二 晴
-
1981年2月4日 星期三 晴
-
1981年2月5日 星期四 晴
-
-
多年愁容換笑顏 ——來自魯西北的報告
-
這不是在做夢吧?
-
「金」和「銀」開始湧現出來了!
-
「飽漢」知道了「餓漢」飢
-
- 總書記會見沂蒙山區老黨員
- 「把人民的意見帶給政府」 ——訪全國人大代表呂鴻賓
-
對人民負責的縣委書記
-
一
-
二
-
三
-
四
-
- 「帥才」與「帥位」
- 「知識」與「才幹」
- 「權力」與「科學」
-
訪南斯拉夫日記
-
1979年5月30日 星期三
-
從北京到貝爾格萊德
-
-
1979年5月31日 星期四
-
不是別墅,是農舍
-
不止一個「佩科貝」
-
「肩膀上長著自己的腦袋」
-
-
1979年6月1日 星期五
-
「收穫指望著天空」
-
兩筆經濟帳
-
大庭廣眾之中的一次宴會
-
-
1979年6月2日 星期六
-
「勝利者」紀念碑前的聯想
-
-
1979年6月4日 星期一
-
在貧窮的起點上
-
當了總理,又當經理
-
-
1979年6月5日 星期二
-
薩拉熱窩一條街
-
-
1979年6月6日 星期三
-
訪合作農民普什奇
-
-
1979年6月7日 星期四
-
領導人倒臺後照片照樣陳列
-
一個議員的落選
-
-
1979年6月8日 星期五
-
產品行銷5大洲,只有600人
-
-
1979年6月9日 星期六
-
逛百貨大樓
-
經理辦公桌上的「報告」
-
一年兩次大削價
-
處處讓顧客感到方便
-
-
1979年6月11日 星期一
-
「抓汽車」引起的風波
-
-
1979年6月12日 星期二
-
法律和規章特別多
-
-
1979年6月13日 星期三
-
他們的精神生活是空虛的嗎?
-
-
1979年6月14日 星期四
-
「您好!——茲德拉沃!」
-
-
- 「樹頂旅館」之夜
- 「歌德之家」情思
- 克諾菲爾的家庭生活
- 「陰謀」與鬥牛
- 亞馬遜的思念
- 「方向」辯
-
農村行之有效的經營管理制度必須儘快恢復 ——全國勞動模範呂鴻賓對記者的談話
-
「四人幫」破壞經營管理制度的嚴重性
-
為什麼有些人不敢抓經營管理
-
目前有哪些經營管理制度亟待恢復
-
一、關於計劃管理
-
二、關於勞動管理
-
三、關於財務管理
-
-
落實黨的政策必須清除「左」的思想障礙 ——安徽滁縣地區落實農村經濟政策的一條重要經驗
-
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會不會出現兩極分化
-
關心群眾的物質利益會不會妨礙貫徹「三兼顧」的原則
-
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會不會破壞國家計畫
-
允許社員經營正當家庭副業和允許農村集市貿易,會不會助長資本主義傾向
-
堅持自願互利、等價交換的原則會不會影響大幹
-
-
還要不要大批地向農村派工作隊?
-
一、精兵強將下基層
-
二、撤銷工作隊以後,基層幹部違法亂紀怎麼辦
-
三、堅持蹲點,解剖麻雀
-
-
他們為剩餘勞動力找到了出路 ——泰安縣許家莊大隊訪問記
-
剩餘勞力多 就業門路廣
-
參觀「隊辦工廠」
-
新興的農村服務業
-
從王緒田一家看就業率
-
到處都在喊「人手不夠」
-
-
貧困地區的農民為什麼願意搞「包產到戶」? ——關於「包產到戶」的調查
-
一、在貧困地區,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同集體經濟的實力不相適應,結果使集體所有制形式變成了一個「空殼」
-
二、在後進地區,產品的分配方式同產品直接生產者的利益相牴觸,平均主義的分配辦法挫傷了勞動力的積極性
-
三、貧困地區不正之風比較嚴重,幹群關係比較緊張
-
- 「包產到戶」的類型和性質 ——關於「包產到戶」的調查
-
「包產到戶」以後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關於「包產到戶」的調查
-
一、教育幹部社員牢固地樹立「走集體化道路」的思想,克服一部分農民的「離心傾向」
-
二、既要調動農戶的積極性,又要發揮集體經濟的優越性
-
三、要擬訂出一些解決上述問題的具體辦法
-
四、合理解決生產隊長的待遇問題,幫助他們樹立長期建隊的思想
-
- 生產隊也要「精『官』簡政」
-
把畜牧業作為發展農村商品生產的「突破口」 ——諸城縣發展農村商品生產的經驗
-
一、為社會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畜產品
-
二、畜牧業收入成倍增加
-
三、農促牧、牧促農,農牧業生產開始了良性循環
-
四、畜牧業的發展,還帶動了以畜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使畜牧業產品多次加工、多次增值
-
-
開拓市場,保護農民發展商品生產的積極性 ——諸城縣發展農村商品生產的經驗
-
一、及時了解國際市場的變化,積極發展適銷對路的出口產品
-
二、利用多條流通管道,擴大外地銷售
-
三、挖掘農村消費潛力,充分利用本地市場
-
四、擴大加工、冷藏能力,為流通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
-
-
健全服務體系,逐步向社會化的方向引導 ——諸城縣發展農村商品生產的經驗
-
「雞蛋帳」的啟示
-
「專業戶」的煩惱
-
健全四大服務體系
-
一、飼料加工服務體系
-
二、良種繁育服務體系
-
三、疫病防治服務體系
-
四、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
- 覺醒了的「第三世界」 ——沂蒙山採訪札記
-
打開通向山外的門戶 ——沂蒙山採訪札記
-
一、敞開山門,把山裡和山外的消費市場連通起來
-
二、敞開山門,把城市和平原地區的資金吸引到山裡來
-
三、敞開山門,把經濟發達地區的先進技術引進沂蒙山
-
- 聽山裡人講「政治經濟學」 ——沂蒙山採訪札記
- 後記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