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在光鮮亮麗的背後,我們忽略這個國家的歷史陰暗面,
面對困境,他們是追尋驕陽的國度。
冷戰史權威學者,以大眾口吻和鮮明的文字意象,融合自身與南北韓人的接觸經驗,
綜合政治經濟學觀點,
探討自十九世紀末,經歷日本、美國勢力,
朝鮮半島上的獨裁者如何在大國之間找到生存之道?
群眾運動如何推動韓國向民主體制轉型?
東亞如何自成一體,又彼此相連?
專文推薦
羅士傑(臺大歷史系副教授、開設「東亞現代史」通識課程)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推薦
吳叡人(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朱立熙(「知韓文化協會」執行長)
黃長玲(臺大政治系教授,研究領域之一為臺韓婦女運動與國家發展的比較)
郝明義(資深出版人,現任大塊文化董事長)
楊虔豪(駐韓獨立記者)
★探究南北韓現狀,追溯歷史根源★
★觀察朝鮮半島的歷史,等於深度理解冷戰在東亞★
★臺灣與韓國處於平行時空,如何在東亞彼此關聯★
★作者不只是學院教授,更實際參與美國政府的朝鮮半島事務。★
★不同於一般頌揚韓國經濟表現的書,探究群眾運動在歷史洪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同情理解的角度,帶領讀者認識北韓★
韓國,是臺灣人羨慕又嫉妒的對象,但他們一路走來並不順遂。從二十世紀初被日本殖民,歷經二十世紀中葉最慘烈的內戰,然後國家分裂。接著南韓經歷經濟奇蹟,卻也付出社會激烈衝突的代價。北韓則是先經歷高速發展,然後又退回「隱士之國」。
我們可以如何理解這一國度?
日本殖民時期留下的內部矛盾,深深刻進朝鮮社會,定下二戰後朝鮮半島左右派分立的政治格局,加上美國、蘇聯與中國的涉入,強化了南方與北方的分裂。這樣的國內外局勢讓朝鮮半島處於冷戰最前線,當「圍堵」這兩個字都還沒形成美國冷戰策略之時,美國就已實質上「占領」朝鮮半島南方,讓南北衝突越來越不可避免,終於爆發了最慘烈的「韓戰」。
韓戰後,美國持續高度涉入南韓事務,不過在作者眼中,南韓並不是美國的傀儡,南韓的威權者將美國玩弄於股掌之間,獲得非常鉅額的資金挹注,但卻可以不顧出資者的意願,逕行心目當中的國家建設;回過頭來,獨裁者對國內的財閥施予獎勵和懲罰,發展出獨樹一格的經濟繁榮。但是,最有創造力的成就並不是經濟奇蹟而已,韓國的群眾運動,數次推翻獨裁者,推動國家自我改革,邁向民主化歷程,作者認為這才是韓國最值得世人關注的成就。
北韓也不是被蘇聯和中國操控的棋子而已,北韓獨有的行事風格都是為了回應外界勢力的合理應對。
從時間軸來說,作者將歷史因素注入每個階段的敘事,從空間上來說,作者放眼東亞,對照參考周邊國家的動靜變化。例如:「韓戰」的軍事需求,促使美國投資日本,為戰後日本的經濟打下基礎。而後來「越戰」爆發,韓國除了派兵參加,也得到美國軍方的委託,生產鋼鐵和運輸設備,可以說,東亞的戰事促進了經濟成長。除此之外,在臺灣的獨裁政權,也是作者敘事的一環,以及比較的參考點。
這本書是面向大眾的歷史寫作,洋溢熱情筆調。作者對這個國度懷有深刻情感,不只因為這個國度追求獨立自主的現代化歷程令人動容,還來自於他個人的體悟,連妻子、岳母、岳父家族的故事都如同一把萬能鑰匙,帶領讀者更加深刻理解朝鮮半島。朴正熙時代,他躲避催淚彈的往事,全斗煥時代,他的著作被查禁的故事,以及金大中返國他擔任美國代表團一員的歷史現場,都融入這本歷史著作裡。
對臺灣讀者來說,臺灣與韓國的歷程雖然相異,但也有某些相似性。兩者同為日本殖民地,戰後,李承晚與蔣介石,都在風雨飄搖的處境中,與美國人周旋,彼此之間也互有往來。臺灣二二八事件的隔年,韓國發生了濟州島四•三事件;朴正熙有漢江奇蹟,蔣經國有十大建設;美麗島事件的同一年發生光州事件;臺灣解嚴的那一年,韓國也走向民主。這本書雖然是以朝鮮半島為主,但歷史在東亞的發展,將周邊國家也一同捲入。
面對困境,他們是追尋驕陽的國度。
冷戰史權威學者,以大眾口吻和鮮明的文字意象,融合自身與南北韓人的接觸經驗,
綜合政治經濟學觀點,
探討自十九世紀末,經歷日本、美國勢力,
朝鮮半島上的獨裁者如何在大國之間找到生存之道?
群眾運動如何推動韓國向民主體制轉型?
東亞如何自成一體,又彼此相連?
專文推薦
羅士傑(臺大歷史系副教授、開設「東亞現代史」通識課程)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推薦
吳叡人(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朱立熙(「知韓文化協會」執行長)
黃長玲(臺大政治系教授,研究領域之一為臺韓婦女運動與國家發展的比較)
郝明義(資深出版人,現任大塊文化董事長)
楊虔豪(駐韓獨立記者)
★探究南北韓現狀,追溯歷史根源★
★觀察朝鮮半島的歷史,等於深度理解冷戰在東亞★
★臺灣與韓國處於平行時空,如何在東亞彼此關聯★
★作者不只是學院教授,更實際參與美國政府的朝鮮半島事務。★
★不同於一般頌揚韓國經濟表現的書,探究群眾運動在歷史洪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同情理解的角度,帶領讀者認識北韓★
韓國,是臺灣人羨慕又嫉妒的對象,但他們一路走來並不順遂。從二十世紀初被日本殖民,歷經二十世紀中葉最慘烈的內戰,然後國家分裂。接著南韓經歷經濟奇蹟,卻也付出社會激烈衝突的代價。北韓則是先經歷高速發展,然後又退回「隱士之國」。
我們可以如何理解這一國度?
日本殖民時期留下的內部矛盾,深深刻進朝鮮社會,定下二戰後朝鮮半島左右派分立的政治格局,加上美國、蘇聯與中國的涉入,強化了南方與北方的分裂。這樣的國內外局勢讓朝鮮半島處於冷戰最前線,當「圍堵」這兩個字都還沒形成美國冷戰策略之時,美國就已實質上「占領」朝鮮半島南方,讓南北衝突越來越不可避免,終於爆發了最慘烈的「韓戰」。
韓戰後,美國持續高度涉入南韓事務,不過在作者眼中,南韓並不是美國的傀儡,南韓的威權者將美國玩弄於股掌之間,獲得非常鉅額的資金挹注,但卻可以不顧出資者的意願,逕行心目當中的國家建設;回過頭來,獨裁者對國內的財閥施予獎勵和懲罰,發展出獨樹一格的經濟繁榮。但是,最有創造力的成就並不是經濟奇蹟而已,韓國的群眾運動,數次推翻獨裁者,推動國家自我改革,邁向民主化歷程,作者認為這才是韓國最值得世人關注的成就。
北韓也不是被蘇聯和中國操控的棋子而已,北韓獨有的行事風格都是為了回應外界勢力的合理應對。
從時間軸來說,作者將歷史因素注入每個階段的敘事,從空間上來說,作者放眼東亞,對照參考周邊國家的動靜變化。例如:「韓戰」的軍事需求,促使美國投資日本,為戰後日本的經濟打下基礎。而後來「越戰」爆發,韓國除了派兵參加,也得到美國軍方的委託,生產鋼鐵和運輸設備,可以說,東亞的戰事促進了經濟成長。除此之外,在臺灣的獨裁政權,也是作者敘事的一環,以及比較的參考點。
這本書是面向大眾的歷史寫作,洋溢熱情筆調。作者對這個國度懷有深刻情感,不只因為這個國度追求獨立自主的現代化歷程令人動容,還來自於他個人的體悟,連妻子、岳母、岳父家族的故事都如同一把萬能鑰匙,帶領讀者更加深刻理解朝鮮半島。朴正熙時代,他躲避催淚彈的往事,全斗煥時代,他的著作被查禁的故事,以及金大中返國他擔任美國代表團一員的歷史現場,都融入這本歷史著作裡。
對臺灣讀者來說,臺灣與韓國的歷程雖然相異,但也有某些相似性。兩者同為日本殖民地,戰後,李承晚與蔣介石,都在風雨飄搖的處境中,與美國人周旋,彼此之間也互有往來。臺灣二二八事件的隔年,韓國發生了濟州島四•三事件;朴正熙有漢江奇蹟,蔣經國有十大建設;美麗島事件的同一年發生光州事件;臺灣解嚴的那一年,韓國也走向民主。這本書雖然是以朝鮮半島為主,但歷史在東亞的發展,將周邊國家也一同捲入。
- 封面
- 目錄
- 推薦序 將歷史還給它自己◎羅士傑
- 推薦序 另一種度量朝鮮半島現代史的方式:從轉型正義談起◎阿潑
- 新版序
- 初版序與誌謝
-
1德
-
朝鮮民族的起源
-
三國時期
-
新羅支配下的朝鮮半島
-
王建一統朝鮮半島
-
朝鮮王朝時期:大放異彩
-
社會的轉變
-
家族、社會流動、教育
-
太陽下的朝鮮
-
英祖和思悼世子
-
朝鮮王朝衰落時期
-
商業勃發?
-
結論
-
-
2利:一八六○~一九○四年
-
隱士王國
-
門戶開放未成和其他
-
中興、改革、革命
-
東學黨:無改革之名但有改革之實
-
現代朝鮮的誕生
-
「無以名狀的墨守成規」:西方人眼中的朝鮮
-
結論
-
-
3蝕:一九○五~一九四五年
-
朝鮮王朝走入歷史
-
殖民地治理:現代化或剝削?
-
朝鮮民族主義與共產主義的興起
-
發展型殖民統治
-
殖民地壓力鍋
-
-
4激情:一九四五~一九四八年
-
朝鮮分裂
-
「數百保守人士」:初期的結盟
-
南朝鮮的左派和右派
-
大韓民國問世
-
濟州島與麗水的叛亂
-
北韓
-
警察與情報機關
-
結論
-
-
5衝突:一九四八~一九五三年
-
北韓與中國
-
南韓境內的游擊戰
-
一九四九年的邊界戰事
-
開戰前夕
-
甕津衝突事件
-
從漢城到釜山到仁川:圍堵戰
-
強攻釜山
-
「推回」戰
-
南韓占領北韓
-
中國參戰
-
華府的驚恐
-
結論
-
-
6韓國,旭日東升:工業化,一九五三年迄今
-
闊氣的山姆大叔
-
漢江奇蹟
-
金融運作方式:漢城的銀行家
-
與日本關係正常化和越戰
-
大推進
-
大財閥
-
危機與改革
-
韓氏奇蹟
-
沒那麼神奇
-
無關道德的家庭主義
-
結論
-
-
7德,II:民主運動,一九六○年迄今
-
四月革命
-
軍方統治
-
維新體制
-
一九七○年代的中央情報部
-
勞工運動
-
光州
-
反美和反韓
-
六月突破
-
韓國人如何改寫獨裁、民主規則
-
結論
-
-
8太陽王之國:北韓,一九五三年迄今
-
「偉大的太陽」:北韓的統合主義
-
金正日接班
-
北韓經濟
-
農場生活
-
太陽王倒下
-
結論
-
- 9在美國的韓裔人士
-
10朝鮮半島的世界地位
-
穿不透的邊界?
-
寧邊謎團
-
從瀕臨戰爭到情勢緩和
-
美國在朝鮮半島之核政策的背景
-
走向緩和
-
陽光政策
-
兩韓統一?
-
結論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