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第4版)

出版日期
2019
閱讀格式
PDF ;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11727014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10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元智大學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概述
      • 一、医学心理学
      • 二、精神病学
    • 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相关学科
      • 一、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共同的相关学科
      • 二、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
      • 三、精神病学相关学科
    • 第三节 医学模式的转变
      • 一、生物医学模式
      •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第四节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研究方法
      • 一、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 二、精神病学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 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 二、精神病学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 三、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
  • 第二章 人的心理、精神活动及其异常表现
    • 第一节 心理现象和精神活动概述
      • 一、心理现象及其实质
      • 二、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 三、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 四、脑与精神活动
    • 第二节 认知过程
      • 一、感知觉及其障碍
      • 二、记忆及其障碍
      • 三、思维及其障碍
      • 四、注意及其障碍
    •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 一、情绪情感的概述
      • 二、情绪和情感的内容
      • 三、情绪和情感类别
      • 四、情绪与心身健康
      • 五、情感障碍
    • 第四节 意志过程
      • 一、意志概述
      •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 三、意志品质
      • 四、意志行为障碍
    • 第五节 意识
      • 一、意识的概念
      • 二、觉醒与睡眠
      • 三、意识障碍
    • 第六节 人格
      • 一、人格概述
      • 二、需要
      • 三、动机和挫折
      • 四、气质
      • 五、性格
      • 六、自我意识
  • 第三章 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
    • 第一节 概念
      • 一、人的发展与生命周期
      • 二、健康与心理健康
    • 第二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
      • 一、胎儿期及婴儿期
      • 二、幼儿期
      • 三、儿童期
      • 四、少年期
      • 五、青年期
      • 六、中年期
      • 七、老年期
  • 第四章 心理评估与精神障碍的诊断方法
    • 第一节 心理评估总论
      • 一、心理评估概述
      • 二、标准化心理测验
      • 三、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
      • 四、心理测验的选择原则与合理利用
    • 第二节 智力测验
      • 一、概述
      • 二、常用的智力测验与发展量表
    • 第三节 人格测验
      • 一、概述
      • 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
      • 三、艾森克人格问卷
      • 四、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
      • 五、洛夏测验
    • 第四节 神经心理学测验
      • 一、概述
      • 二、常用的神经心理学测验
    • 第五节 评定量表
      • 一、概述
      • 二、常用的心理卫生评定量表
    • 第六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 一、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述
      • 二、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和判断
    • 第七节 精神障碍的检查和诊断
      • 一、病史采集
      • 二、精神状况检查
      • 三、体格检查与特殊检查
      • 四、精神科的诊断过程和注意事项
      • 五、病历书写
  • 第五章 主要理论流派
    •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 二、精神分析理论评述
    • 第二节 行为学习理论
      •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 二、行为学习理论评述
    • 第三节 人本主义理论
      •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 二、人本主义理论评述
    • 第四节 认知理论
      •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 二、认知理论评述
    • 第五节 心理生物学理论
      •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 二、心理生物学理论评述
    • 第六节 其他有关理论
      • 一、社会学理论
      • 二、中医学理论
  • 第六章 医疗领域中的人际关系
    •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 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 四、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效应
    • 第二节 医患关系
      • 一、医患关系概念及意义
      • 二、医患关系的特点
      • 三、医患关系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 第三节 医患沟通
      • 一、沟通的概念和基本要素
      • 二、医患沟通的分类
      • 三、医患沟通的途径
      • 四、影响医患沟通的因素
    • 第四节 医务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 一、医务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 二、医生的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
  • 第七章 心理应激
    • 第一节 概述
      • 一、应激的概念
      • 二、应激理论
      • 三、心理应激与临床医学
    • 第二节 生活事件
      • 一、生活事件的概念
      • 二、生活事件的分类
      • 三、生活事件研究
    • 第三节 应激反应
      • 一、应激反应的概念
      • 二、应激的心理反应
      • 三、应激的生理反应
    • 第四节 认知评价
      • 一、认知评价的概念
      • 二、认知评价的研究
    • 第五节 应对方式
      • 一、应对的概念
      • 二、应对的分类
      • 三、应对的研究
    • 第六节 社会支持
      •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
      • 二、社会支持的研究
    • 第七节 人格与应激
      • 一、人格与应激因素的关系
      • 二、人格在心理精神疾病病因学中的意义
  • 第八章 心身疾病及临床心身相关问题
    • 第一节 心身疾病
      • 一、概述
      •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 三、心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 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
      • 一、冠心病
      • 二、原发性高血压
      • 三、消化性溃疡
      • 四、支气管哮喘
      • 五、癌症
      • 六、糖尿病
    • 第三节 其他临床心身问题
      • 一、慢性疼痛
      • 二、药物心理
      • 三、康复心理
  • 第九章 病人心理
    • 第一节 概述
      • 一、基本概念
      • 二、病人角色
    • 第二节 病人角色变化与角色行为
      • 一、病人角色的转变、适应和偏差
      • 二、角色行为
    • 第三节 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 一、病人的需要
      • 二、病人的心理冲突
      • 三、病人的一般心理特点
    • 第四节 几种病种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干预
      • 一、慢性病病人心理特点及干预
      • 二、临终病人的心理与调适
  • 第十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和分类
    • 第一节 精神障碍的病因
      • 一、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
      • 二、精神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
    • 第二节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 一、精神障碍的分类原则
      • 二、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 第十一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
    • 第一节 常见临床综合征
      • 一、谵妄
      • 二、痴呆
      • 三、遗忘综合征
      • 四、人格改变
    • 第二节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 一、概述
      • 二、阿尔茨海默病
      • 三、血管性痴呆
      • 四、颅内感染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
      • 五、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 六、脑外伤所致的精神障碍
      • 七、颅内肿瘤所致的精神障碍
      • 八、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
    • 第三节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 一、概述
      • 二、躯体感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 三、内分泌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 四、风湿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 五、内脏器官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 第十二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 第一节 概述
      • 一、基本概念
      • 二、发病相关因素
      • 三、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检查与诊断
    • 第二节 阿片类物质滥用
      • 一、代谢与药理作用
      • 二、戒断反应
      • 三、治疗与预防
    • 第三节 酒精
      • 一、乙醇的吸收与代谢
      • 二、临床表现
      •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 四、治疗与预防
    •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
      • 一、苯丙胺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 二、临床表现
      • 三、治疗与预防
    • 第五节 镇静、催眠和抗焦虑药
      • 一、苯二氮类药物
      • 二、巴比妥类药物
    • 第六节 烟草
      • 一、尼古丁的药理作用和危害
      • 二、吸烟问题的处理
    • 第七节 其他
      • 一、氯胺酮
      • 二、大麻
      • 三、致幻剂
      • 四、吸入剂
  • 第十三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
      • 一、概述
      •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 三、临床表现
      • 四、临床分型
      •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 六、治疗
      • 七、病程和预后
    • 第二节 偏执性精神障碍
      • 一、病因学
      • 二、临床表现
      •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 四、治疗和预后
    • 第三节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 一、病因学
      • 二、临床表现
      •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 四、治疗和预后
  • 第十四章 心境障碍
    • 第一节 概述
      • 一、分类及发病率
      • 二、发病的危险因素
    •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 一、神经生化研究
      • 二、神经内分泌研究
      • 三、遗传学研究
      • 四、神经电生理研究
      • 五、神经影像研究
      • 六、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 第三节 临床表现
      • 一、躁狂发作
      • 二、抑郁发作
      • 三、双相障碍
      • 四、环性心境障碍
      • 五、恶劣心境
    • 第四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一、诊断要点
      • 二、诊断标准
      • 三、鉴别诊断
    • 第五节 治疗和预后
      • 一、双相障碍的治疗
      • 二、抑郁症的治疗
      • 三、预后
  • 第十五章 神经症
    • 第一节 概述
      • 一、共性问题
      • 二、治疗原则
    •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 一、病因
      • 二、发病机制
    • 第三节 临床表现
      • 一、脑功能失调症状
      • 二、情绪症状
      • 三、强迫症状
      • 四、疑病症状
      • 五、躯体不适症状
      • 六、睡眠症状
    • 第四节 诊断与治疗
      •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 二、治疗
    • 第五节 常见类型
      • 一、焦虑症
      • 二、强迫症
      • 三、恐惧症
      • 四、躯体形式障碍
      • 五、神经衰弱
      • 六、癔症
  • 第十六章 应激相关障碍与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 第一节 应激相关障碍
      • 一、概述
      • 二、急性应激障碍
      •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
      • 四、适应障碍
      • 五、应激相关障碍的治疗
    • 第二节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 一、进食障碍
      • 二、睡眠障碍
      • 三、性功能障碍
  • 第十七章 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 第一节 人格障碍
      • 一、概述
      •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 三、共同特征
      • 四、临床类型与临床表现
      •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 六、治疗与预后
    • 第二节 性心理障碍
      • 一、概述
      •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 三、临床类型
      • 四、诊断
      • 五、治疗与预后
  • 第十八章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 第一节 儿童少年期精神发育迟滞
      • 一、概述
      • 二、临床表现
      • 三、特殊类型的精神发育迟滞
      •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 五、治疗与预防
    • 第二节 儿童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 一、概述
      • 二、特定性发育障碍
      • 三、儿童孤独症
    • 第三节 儿童少年期行为和情绪障碍
      • 一、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 二、品行障碍
      • 三、抽动障碍
      • 四、情绪障碍
      • 五、其他儿童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 第十九章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 第一节 心理治疗概述
      • 一、心理治疗的概念
      • 二、心理治疗的基本要素
      • 三、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
    • 第二节 心理治疗的原则和适应证
      • 一、心理治疗实施者应具备的条件
      • 二、心理治疗的原则
      • 三、心理治疗的适应证
    • 第三节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 一、精神分析法
      • 二、行为疗法
      • 三、认知治疗
      • 四、来访者中心疗法
      • 五、森田疗法
      • 六、家庭治疗
      • 七、催眠疗法
      • 八、团体心理治疗
      • 九、新兴的心理疗法
    • 第四节 心理咨询
      • 一、心理咨询的特征
      •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异同
      • 三、心理咨询的内容和形式
  • 第二十章 精神障碍的治疗
    • 第一节 药物治疗概述
    • 第二节 抗精神病药物
      • 一、定义与分类
      • 二、药效及药代学特征
      • 三、临床应用
      • 四、不良反应和处理
    • 第三节 抗抑郁药物
      •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
      • 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 三、选择性5-HT 再摄取抑制剂
      • 四、其他递质机制的新型抗抑郁药物
    • 第四节 心境稳定剂
      • 一、锂盐
      • 二、抗癫痫药物
    • 第五节 抗焦虑药物
      • 一、苯二氮类药物
      • 二、阿扎哌隆类
    • 第六节 精神障碍的物理治疗
      • 一、电抽搐治疗
      • 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 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 四、电针治疗
  • 第二十一章 自杀行为与危机干预
    • 第一节 自杀行为
      • 一、自杀的相关因素
      • 二、自杀的动机
      • 三、自杀预测
      • 四、自杀预防
    • 第二节 危机与危机干预
      • 一、危机
      • 二、危机干预
  • 第二十二章 精神障碍的预防和精神康复
    • 第一节 精神障碍的预防
      • 一、一级预防
      • 二、二级预防
      • 三、三级预防
    • 第二节 精神康复
      • 一、精神康复概述
      • 二、精神康复的任务
      • 三、精神障碍的医院康复
      • 四、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
    • 第三节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 一、社区康复的重要性
      • 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方式
    • 第四节 工娱治疗和护理
      • 一、工娱治疗
      • 二、康复期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 第二十三章 会诊-联络精神病学
    • 第一节 会诊-联络精神病学概述
      • 一、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的任务
      • 二、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工作
    • 第二节 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的基本工作
      • 一、会诊-联络精神病学基本职能划分
      • 二、会诊-联络精神病学基本工作技能
    • 第三节 会诊-联络精神病学临床应用
      • 一、识别和处理精神症状
      • 二、其他需要会诊-联络精神病学服务的情形
  • 第二十四章 精神障碍相关法律问题
    • 第一节 司法精神病学及各类精神障碍的司法鉴定
      • 一、司法精神病学概述
      • 二、精神障碍的相关法律能力
      • 三、各类精神障碍的司法鉴定
    • 第二节 精神卫生立法及临床相关法律问题
      • 一、我国精神卫生法现状
      • 二、精神卫生的临床相关法律问题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出版地 中國大陸
  • 語言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