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就文獻學與哲學分析的雙軌研究法,探討佛教中的嚴格意義的知識論,聚焦於陳那、法稱和脫作護。陳那的知識論重視排除(apoha)方法,強調我們的認識對象有兩種:自相與共相,因而認識能力也相應地有兩種:現量與比量。法稱承襲陳那的理論,強調認識的實效性;就認識對象不是來自外界,而是心識挾帶生起,因而建立知識的「自己認識」理論。不過,他稍微有外界實在的觀點的傾向。脫作護則吸取了陳那與法稱的有關思想,嚴分有效的知識與錯誤的知識,因而提出決定的認知與未決定的認知。
本書的研究,在華語的學術圈中極為少見。
本書的研究,在華語的學術圈中極為少見。
- 自 序
- 略語表
-
第一章 陳那的知識論
-
一、佛教知識論的建立與陳那的有關著作
-
二、唯識學與經量部之間
-
三、認識對象的條件
-
四、認識對象及其種類
-
五、認識對象是自己與「自己認識」
-
六、認識機能或手段:現量
-
七、心靈現量與瑜伽直覺
-
八、認識機能與認識對象之間的關係
-
九、範疇問題
-
十、分別與離分別
-
十一、穆克己論分別與離分別
-
十二、徹爾巴特斯基論陳那與康德
-
-
第二章 法稱的知識論
-
一、法稱在認識論上的文獻與現代的研究成果
-
二、唯識學的立場
-
三、承先啟後的地位:承先
-
四、法稱的啟後意義
-
五、法稱認識論的實效概念
-
六、正確知識及其效能與實在性
-
七、印度哲學中的認識論
-
八、法稱、法上與調伏天論認識問題
-
九、關於現量
-
十、現量的對象:自相(sva-lakṣaṇa)
-
十一、瑜伽現量
-
十二、意識現量
-
十三、似現量問題
-
十四、共相(sāmānya-lakṣaṇa)
-
十五、顯現、分別與言說
-
十六、法稱論知識的自己認識
-
十七、其他學者論知識的自己認識
-
十八、勝義諦與自己認識
-
十九、無形象知識論與有形象知識論
-
二十、量果問題(兼及法上的詮釋)
-
二十一、量果問題(兼及調伏天等的詮釋)
-
-
第三章 從外界實在問題看法稱的知識論
-
一、自己認識的概括性的說明
-
二、自己認識與在知識中的形象難與外界的對象相連繫
-
三、外界實在只能被推論
-
四、法稱與外界實在論者在知識問題上的分野
-
五、實在論者對自己認識說的反駁
-
六、吠檀多學派的實在主義的知識論
-
-
第四章 脫作護的知識論
-
一、脫作護的知識論的譜系和重要著作
-
二、知識的有效用性
-
三、量的問題
-
四、有效的知識與錯誤的知識
-
五、未決定的認知與決定的認知
-
六、關於意識現量
-
七、關於瑜伽現量
-
八、知識的有形相與無形相問題
-
九、關於自己認識
-
-
附錄 戶崎宏正論法稱的知識論與我的回應
-
一、自相與共相
-
二、有效力的動力
-
三、共相與範疇
-
四、關於自相
-
五、關於現量
-
六、言說與所詮
-
七、他者的排除
-
- 後 記
-
參考書目
-
一、梵、藏文
-
二、德文
-
三、英文
-
四、日文
-
五、中文
-
-
索 引
-
凡 例
-
哲學名相索引
-
人名索引
-
書名索引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