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新加坡之夢:及一段漫漫東方行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61806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10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元智大學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 赫塞
回應東方的古老召喚,尋找靈魂安處的漫長之旅

在那個瞬間,總有一個響亮的聲音對我說話;
在那個瞬間,我以及我的生命和感覺漸漸消失並且沒有了價值。
因為相對於低沉的雷聲或者無法理解之事更深層的緘默,
生命和感覺僅僅蜷縮成了一種微弱的和聲。

一生欽慕東方文化的赫曼.赫塞,終於在三十五歲這年來到了亞洲。熱氣騰騰的東南亞大陸,魚龍混雜的殖民地生活,讓他一次又一次發出驚嘆。赫塞敬畏於原始雨林的蒼莽,也對苦力在林中勞動的畫面感到震撼;他既稱讚了東南亞的華人、印尼人、馬來人沒有染上西方的現代病,也鄙夷他們對歐洲殖民者拙劣而盲目的模仿。

本書收錄的文字都是赫塞在東南亞的印尼蘇門答臘、馬來西亞、新加坡、斯里蘭卡等地旅行時的見聞與感悟。這一系列隨筆加上後面的旅行日記,基本按照時間的線性順序排列,間或夾雜了一些詩作。他既描寫了所到之處的自然風光,也十分細緻地刻畫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書中充滿了對於東方世界的好奇與驚歎。赫塞從不諱言他對《薄伽梵歌》、《奧義書》、《法句經》甚至《道德經》、《莊子》等東方古老經文的喜愛,他從這些文獻中汲取的古老哲學與旅行中的見聞摻雜在一起,使這些旅行隨筆呈現出一種別樣的風貌,重新向世人勾勒出赫塞眼中的東方世界。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
出生於德國南部的小鎮卡爾夫,曾就讀墨爾布隆神學校,因神經衰弱而輟學。1899年,自費出版了第一部詩集《浪漫主義之歌》,未獲得公眾認可;1904年,以第一部長篇小說《鄉愁》(Peter Camenzind,又譯《彼得.卡門欽得》,一舉成名。後來他辭去工作,專事寫作,先後完成《車輪下》(Unterm Rad, 1906)、《生命之歌》(Gertrud, 1910,又譯《蓋特露德》)、《藝術家的命運》(Roshalde, 1914,又譯《羅斯哈爾特》)等早期重要作品。
1912年,赫塞移居瑞士並在1923年加入瑞士國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赫塞的創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試圖從宗教、哲學和心理學方面探索人類精神解放的途徑。這時期的主要長篇小說有《徬徨少年時》(Demian, 1919,又譯《德米安》)、《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 1922,又譯《悉達多》)、《荒原之狼》(Der Steppenwolf, 1927)、《知識與愛情》(Narzis und Goldmund, 1930,又譯《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和《玻璃珠遊戲》(Das Glasperlenspiel, 1943)等。其中《荒原之狼》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1946年,赫塞獲得歌德文學獎,及諾貝爾文學獎。

  • 蘇伊士運河之夜
  • 尼科巴群島
  • 亞洲的夜晚
  • 丑角
  • 橫渡
  • 佩萊昂
  • 叢林之夜
  • 甲板之夜
  • 巨港
  • 建築
  • 水上童話
  • 巨港的陵墓
  • 社交所
  • 馬拉斯號
  • 觀之趣
  • 兜風
  • 新加坡之夢
  • 印度蝴蝶
  • 康提日記
  • 漫步康提
  • 皮杜魯塔拉格勒山
  • 返鄉
  • 亞洲的旅行者
  • 三封信
  • 亞洲紀行
  • 旅行詩
    • 面對非洲
    • 紅海的夜晚
    • 抵達錫蘭
    • 船艙之夜
    • 原始森林中的河
    • 佩萊昂
    • 馬來群島
    • 新加坡華人節日之夜
    • 可倫坡城外
    • 絕望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