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青銅器與宋代文化史

出版日期
2016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155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44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元智大學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王國維曾說:「漢代孔子壁中書出,而有古文經之學;宋代古器物出,而有金石學」,
但為何象徵中國古史三代的青銅器物,會在一千多年後的宋代大放異彩,並衍生出影響後世深遠的「金石學」?

北宋中葉,儒學者一改漢唐以來經學家注疏為主的禮制研究傳統,透過實際出土器物,追求「觀其器,誦其言,形容髣髴,以追三代遺風」的復古運動。在劉敞、歐陽修、蘇軾、呂大臨等人的參與下,士大夫之間出現了收藏、研究鼎彞之器的風氣,並在徽宗朝「隆禮作樂」的推動下,形成官、民之間仿製古器的風潮。古式禮器出現的場域,也從國家祭典擴及到地方孔廟釋奠,更深入文人書齋與佛道教之中。宋室南渡後,透過朱熹的倡導,仿古器物與道學相結合,將三代意象轉化為朱子學的符號及工具,奠定了往後元、明、清三代的社會文化基礎。影響遠及海外的李氏朝鮮,乃至於清代臺灣孔廟中的祭器形制。

本書爬梳大量文獻、文物資料,並揀選再生「三代銅器意象」的代表性器群,清楚呈現出宋代從考古、博古、仿古到玩古的變化過程,並以圖像結合文獻,探索此一變革背後的動力,及其對後世文化史、器物藝術史的影響。
  • 導言
  • 圖版目次
  • 壹 宋代「金學」的興起與宋仿古銅器
    • 一、宋代「金學」的建立:從「解經」到「考古」
    • 二、稽古作新,以追三代之隆:徽宗朝的「隆禮作樂」與《重修宣和博古圖》
    • 三、餘論:金學與仿古銅器的文化意義
  • 貳 「追三代於鼎彝之間」:宋人從「考古」到「玩古」的轉變
    • 一、士大夫新價值觀及三代銅器的「考古」出土與時空流動
    • 二、皇室新價值觀與仿古
    • 三、三代銅器意象的流傳:贊助階層及使用情境的擴大
    • 四、從考古到玩古
    • 五、餘論:從考古到玩古者的社會階層流動現象
  • 參 金學、石刻與法帖之學的交會:《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宋拓石本殘葉的文化史意義
    • 一、殘葉為「宋石本」的視覺證據
    • 二、殘葉碑碣格式蠡測
    • 三、薛尚功與北宋復古潮流中的金學、石刻與法帖之學
    • 四、餘論:兵火後南宋地方官的金學重建
  • 肆 「與三代同風」:朱熹對「釋奠儀式」的形成及影響
    • 一、朱熹「釋奠儀式」的形成(1155-1194)
    • 二、影響力的評估:出土證據與儒學教化的「視覺符號」的流傳
    • 三、餘論
  • 伍 十三世紀桂林府學釋奠二圖的新發現
    • 一、提典刑獄吳純臣的釋奠禮儀觀:圖像化與立碑化
    • 二、碑面圖像化手法與圖文關係
    • 三、〈釋奠位序儀式圖〉碑的新發現:「桂學釋奠二圖」的意涵
    • 四、碑與拓片的形式轉換與位移
  • 致謝
  • 圖版出處
  • 參考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