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練好孩子專注力,終結漫不經心

出版日期
2016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22293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10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元智大學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因為動作組合安排技能、知覺動作能力、情緒感受力、視覺空間能力、聽覺語文能力……等各種能力的不足,孩子無法完整理解、詮釋接收到的資訊,於是選擇逃避學習,以致處處顯得漫不經心。
  善用本書所提供的策略與方法,你將不必再為孩子的不專心而內疚自責!
  確認漫不經心的行為
  行為上的特性:  ․無法長時間待在同一個地方。  ․無法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於某一件事情上。  ․總是由某個地方一溜煙地就跑到另一個地方。  ․在各種玩具之間見異思遷。  ․在不同的活動之間不停地遊走著。  ․與人交談會表現出精神渙散與缺乏興趣的態度。  ․常常會偏離或改變話題。  ․經常被誤診為注意力缺失症(ADD)。
  生理上的特性:  孩子為何在集中注意力方面出現困難,事實上是由許多與身體上有關的不同基本因素所造成的。在這些身體上的型態中,每一種所遭遇到的注意力方面之挑戰,都有其本身所各不相同的類型。  某些孩子的注意力之所以會遭遇困難,原因包括,  ․在處理自己所見所聞時,所用的方式不當而導致困難。  ․細部肌肉運動時使用的方式不當,而遭遇困難。  ․對外在世界做出回應時,身體使用的方式不當,而面臨困難。  當孩子對於各種感覺反應遲鈍或反應過度時,都會陷入難以融入或專注的困境。例如,對視覺意象的反應較為遲鈍的孩子,便需要有鮮明的、強制性的影像,才足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否則他們便會一直沉溺在自己的想法中。
  父母的DO & DON’T
  父母理想的因應方式:  ․引導孩子仔細思考他自己的行為,想出如何專注於某一項主題的方法。  ․當孩子在理解、詮釋某領域的資訊有困難時,就鼓勵他運用自己的優勢領域彌補劣優領域。  ․一旦孩子找到了自己獨有的專注方法後,各種技能與能力便能因此而蓬勃發展。
  父母錯誤的因應方式:  ․不設法幫孩子找到足以彌補此困難的方法。  ․將焦點集中在孩子令人氣惱的行為特性上,並以嚴苛的態度命令孩子「應該做什麼」、「不准做什麼」,不給孩子解釋或反駁的空間。  ․刻意迴避孩子所提出的各種爭論。
  • 01正確認識孩子漫不經心的行為
    • 看起來很忙碌,卻凡事只做半套
    • 無法遵循簡單指示或專注在一個主題上
    • 解讀各種困擾孩子專注力的類型
    • 同理心──舒緩孩子心中困擾的最佳良方
    • 過程,決定孩子專注或逃避
    • 並非人人都擁有自然且自動的專注力
  • 02聽覺與視覺處理困難而無法專注
    • 因「聽覺語文處理困難」而漫不經心
    • 因「字彙檢索困難」而難以專注
    • 因「視覺空間困難」而漫不經心
    • 不論貼上好或壞的標籤,都是過度評價
  • 03動作技能笨拙以致專注力不足
    • 動作強度太強或太弱
    • 動作組合安排技能不足
    • 知覺動作能力不足
    • 練習順暢送出資訊,有助於專注力提升
    • 拉回孩子專注力的小技巧
  • 04激勵各情緒發展階段的注意力
    • 情緒與欲望:改變注意力的關鍵力量
    • 情緒發展初期:手勢與動作是重要溝通方式
    • 情緒發展第二階段:培養情緒式思考能力
    • 情緒發展第三階段:對三角關係產生興趣
    • 情緒發展第四階段:注意力的嚴厲挑戰
  • 05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漫不經心
    • 父母總是過度在意孩子的劣勢領域
    •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漫不經心
  • 06總是心不在焉的小敏
    • 我的孩子需要專業性的治療嗎?
    • 總是心不在焉的小敏
    • 治療師與小敏的第一次面談
    • 選擇忘記或逃避討厭的人事物
  • 07地板時間治療法:同理心、傾聽、放鬆
    • 何謂「地板時間」
    • 關懷氣氛,幫助孩子學習時更專注
    • 同理心,解放注意力不足孩子的防衛心
    • 沉溺於自己的想法而漫不經心
  • 08解決問題時間:鼓勵孩子的優勢領域
    • 幫助孩子學習預期各種可能的困難
    • 以同理心代替批評
    • 將挑戰加以分割,以提高孩子注意力
    • 設定界限,協助孩子保持組織性與專注力
  • 09解決孩子漫不經心的6項原則
    • 原則一 隨時觀察孩子的行為特性
    • 原則二 務實的看待親子關係
    • 原則三 一切以解決問題為導向
    • 原則四 以同理心看待孩子的困難
    • 原則五 善用「獎勵」與「處罰」以強化效果
    • 原則六 循序漸進,按部就班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