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邱序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第二節 研究範圍
-
第三節 文獻探討
-
一 關於「李白」研究
-
二 關於「李白詩歌」研究
-
三 關於「意象」研究
-
四 關於「龍」研究
-
-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龍」意象探源
-
第一節 龍的溯源
-
一 龍的起源
-
二 史料文物中「龍」
-
-
第二節 歷代龍的形象
-
一 先秦兩漢(西元前1600年至西元220年)
-
二 魏晉南北朝(西元221年至589年)
-
三 隋唐(西元590年至959年)
-
四 宋元明清(西元960年至1911年)
-
-
-
第三章 唐代以前「龍」字入「詩」文本的實貌
-
第一節 龍意象義界
-
第二節 先秦文本
-
一 詩經
-
二 楚辭
-
三 山海經
-
四 先秦詩歌謠諺
-
五 先秦典籍專著
-
第三節 兩漢文本
-
-
第四節 魏晉南北朝文本
-
一 魏詩
-
二 晉詩
-
三 南北朝詩(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
-
四 隋詩
-
第五節 李白之前的唐代詩作
-
第六節 杜甫詩作
-
-
-
第四章 李白詩歌龍意象類型一──遊仙、神話、志怪文學中的「龍」
-
第一節 藉神仙神話典故寫「龍」
-
一 六龍
-
二 白龍
-
三 夔龍
-
四 蛟龍
-
五 青龍
-
六 驪龍
-
七 虯龍
-
八 燭龍
-
九 黃龍
-
十 二毛龍
-
十一 龍伯巨人
-
-
第二節 「龍」與道教的仙化理想
-
一 龍與道教、神仙世界之關係
-
二 龍與隱逸思維之關係
-
-
-
第五章 李白詩歌龍意象類型二──論虛幻「龍」物象之現實影射
-
第一節 乘龍飛入虛幻神仙世界
-
一 從政用世的企求與艱險
-
二 詭譎世情的體悟與感慨
-
-
第二節 龍各具姿態的活躍靈動性
-
一 君王縱情聲色的否定與託諷
-
二 歷史興亡更替的透視與省思
-
三 功名富貴的消解與淡漠
-
-
-
第六章 李白詩歌龍意象類型三──與龍有關的自然界、動物界、品物類事務景象
-
第一節 與龍有關的自然界事物景象
-
一 雲龍
-
二 龍火
-
三 地名
-
-
第二節 與龍有關的動物界
-
一 龍鳳
-
二 龍馬
-
三 龍虎
-
四 魚龍
-
五 龍蛇
-
六 龍蠖
-
七 龍象
-
-
第三節 與龍有關的品物類
-
一 物品
-
二 交通工具
-
三 建築
-
四 服飾
-
-
-
第七章 李白詩歌龍意象的象徵意涵與情感意蘊
-
第一節 象徵意涵
-
一 喻帝王龍種
-
二 喻君子賢臣
-
三 喻權貴奸臣
-
四 喻有德高僧
-
五 喻唐朝百姓
-
六 喻君臣遇合
-
七 喻勇猛群雄
-
-
第二節 情感意蘊
-
一 建功立業的政治情懷(濟世精神)
-
二 傲岸不羈的神仙氣質(自由精神)
-
三 豪情萬丈的英雄氣概(剛健精神)
-
四 佛道兼容並收的胸懷(和合精神)
-
-
-
第八章 李白詩歌龍意象對中國傳統文學的承轉
-
第一節 李白詩歌龍意象之特色
-
一 奔放靈動自我形象
-
二 善用神話傳說典故意象
-
三 奇特的想像與大膽的誇張
-
-
第二節 李白詩歌龍意象對前代詞彙的沿用、消逝與新創
-
-
第九章 結論
-
一 縱覽歷來「龍文化」、「龍文學」研究方式與成果
-
二 明晰「龍」意象的古籍、詩歌文本生命
-
三 細列李白之前「龍」字入詩文之使用機制
-
四 梳理唐代之前作家對「龍」意象運用現象
-
五 探究李白詩歌龍意象之類型
-
六 確立李白善用龍意象對中國傳統文學的承轉意涵
-
- 參考文獻
-
附錄
-
一 唐代詩歌(初唐─李白之前)「龍」意象摘句一覽表
-
二 杜甫詩歌「龍」意象摘句一覽表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