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國際視野中的課程與教學改革

出版日期
2013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579204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102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元智大學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在《國際視野中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漢英對照)》出版前,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課程與教學研究院主辦的課程與教學國際學術論壇首屆研討會,於2008年12月13-15日在北京師範大學英東學術會堂隆重召開。來自中國、美國、日本、瑞典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80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大會。此次研討會的主題是“繼承與創新——21世紀的課程與教學”。
專家學者們主要圍繞教學基本理論、教學論的國際借鑒與本土關懷、新課程改革、現代教育技術在課程與教學中的應用以及教學實驗等五項主題,展開討論。與會的國外專家提出了諸多富有新意的觀點,如日本著名教育社會學家,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藤田英典先生主要談了對教育改革和能力發展的認識;瑞典哥德堡大學名譽副校長,被歐洲教育學界尊稱為“變易理論之父”的馬飛龍教授主要介紹了“變易理論”;美國馬里蘭大學謝思文教授探討了20世紀科學課本中優生概念的轉化問題;我國台灣大學楊龍立教授對課程標準命名問題的辨析;我國香港大學陸慧英教授對教學法創新與信息通信技術應用的思考等。
此次會議堅持“引進來”的同時,也積極“走出去”。中國的課程與教學論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突飛猛進,已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有特色的課程與教學論研究體系。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課程與教學論體系,對於世界課程與教學論發展而言也有積極的借鑒意義。此次會議上,我國著名教學論專家,北京師範大學裴娣娜教授就以學校教育創新為立論點,詳細介紹了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問題;北京師範大學王本陸教授詳細論述了中國三十年來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三大理論主題,即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之爭、古今中外之爭、堅守與貶斥學校教育之爭;西北師範大學副校長王嘉毅教授則對城鄉學校教學質量進行了比較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熊川武教授重點介紹了關於自然分材教學的研究;南京師範大學郝京華教授則重點探討了有關“脆弱知識綜合徵”的治療等。以上觀點題材新穎,資料翔實,給與會人員諸多啟發。
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各位專家學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課程與教學論進行了新的思考,賦予了教學論體系新的意義。會議在很多問題上有深入的探討,既有不同的意見,也有共同的觀點。如專家們對全球化時代教育理論本土化途徑有不同意見。而對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既不能死守傳統,要有創新,也不能拋棄傳統搞創新,達成了一致,而這也正與本次研討會的主題相契合。本次大會共收到論文六十餘篇,考慮到廣大讀者很難看到原始的會議論文,所以我們決定從中精選出十七篇具有代表性的論文,刊印成由叢立新、王本陸主編的《國際視野中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漢英對照)》,以饗讀者。
  • 內容簡介
  • 編寫說明
  • 學校教育創新視野下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
  • Exploration on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Perspectives of Innovation
  • 全球性知識社會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和能力發展
  • Education Reform and Ability Formation in a Globalizing Knowledge Society
  • 城鄉學校教學品質之比較
  •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s Western Rural Schools
  • 中國三十年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三大理論主題
  • Three Major Theoretical Themes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 from 1978 to 2008
  • 遷移中的共同性與差異性
  • Sameness and Difference in Transfer Ference Marto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 20世紀科學課本中優生概念的轉化:為高中生提供優生概念的“未來時態”
  • The Transformation of Eugenic Content in Twentieth Century Science Textbooks:Provid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a Eugenic “Future Tense”
  • 教育目標研究新視野下的三維教學目標界定
  • Defining the Three-Dimension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of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 教學法創新和資訊通信技術在21 世紀學習中的應用
  • Pedagogical Innovation and ICT Use for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Findings from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ies
  • “脆弱知識綜合征”的治療
  • Treatment of “Fragile Knowledge Syndrome”
  • 論“自然分材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 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Naturally Individualized Teaching”(NIT)
  • 論課程標準的命名
  • On the Naming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 多維學習與全面發展—促進全面發展的學習機制探討
  • Multiple Learning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an Inquiry into the Mechanism of Learning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 “珠算式心算”教學實驗若干問題探討
  • Study on Instruction Experiment of Abacus Mental Arithmetic
  • 基礎教育改革: 課程理論本土化辨析
  •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Analysis of the Curricular
  • 學校場域對教師教學觀的影響: 一位中學語文教師的個案
  • Concept of Teaching:the Impacts from School Field
  • 反思“知識建構論”的教學意蘊
  • Reflection the Teaching Significance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 歷史的回眸—對1949~1957 年凱洛夫《教育學》在中國的研究30年評述
  • Look Back the History of the Kairov's Pedagogy in China (1949-1957)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