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系於民國九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舉辦「發皇華語,涵詠文學-第二屆中國文學暨華語文學術研討會。」
民國五十一年,本校即成立中國文學研究所,次年成立中國文學系。民國五十八年,本系分設「中國文學組」與「文藝創作組」兩組。前者所開設之課程,以古典文學為主,現代文學為輔;後者所開設之課程,以現代文學為主,古典文學為輔。是以古典、現代並重,是本系最大之特色。
本系教師,各具專長,除熱心於教學、服務、輔導等工作外,亦重視研究工作。本系定期出版《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及《中華詩學》雜誌外,並定期舉辦各種學術活動。「發皇華語,涵詠文學-中國文學暨華語文學術研討會」,即定期學術活動之一,旨在提供國內外研究中國文學與華語文之學者交流之機會,共同切磋,為宏揚中國文學與華語文,盡一分心力。
本屆研討會,共有二十四篇論文發表,另有六場專題演講。
民國五十一年,本校即成立中國文學研究所,次年成立中國文學系。民國五十八年,本系分設「中國文學組」與「文藝創作組」兩組。前者所開設之課程,以古典文學為主,現代文學為輔;後者所開設之課程,以現代文學為主,古典文學為輔。是以古典、現代並重,是本系最大之特色。
本系教師,各具專長,除熱心於教學、服務、輔導等工作外,亦重視研究工作。本系定期出版《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及《中華詩學》雜誌外,並定期舉辦各種學術活動。「發皇華語,涵詠文學-中國文學暨華語文學術研討會」,即定期學術活動之一,旨在提供國內外研究中國文學與華語文之學者交流之機會,共同切磋,為宏揚中國文學與華語文,盡一分心力。
本屆研討會,共有二十四篇論文發表,另有六場專題演講。
- 照片
- 序 劉兆祐
- 《詩經·國風》中的「束薪」「揚水」事象典禮俗 吳曉峰
- 唐宋詞從流行到經典演進中的重要一環—關於南宋格律派詞作的新解讀 吳惠娟
- 讓古典與流行共鳴—古代詩詞教學改革劄記 李劍亮
- 古文字學研究生培養六十年:思考與啓示 王宇信
- 從漢字的文化意涵論對外華語文教學 柯淑齡
- 中文寫作教材編撰的理論與實踐—以《中文寫作教學手冊》為例 姚振黎
- 對外「漢字教學」方法探析—以「文字學」教學為線索 許淑華
- 談《經典解碼》在文學教學上的適切性 陳愛麗
- 從「網」談起—網際網路發展下所形成的新詞語 林文慶
- 「親子寫作坊」之教案與實務—以陽明山國小為例 徐紀芳
- 莊子外篇述莊學派時空詩學研究—內篇逍遙時空的承續 許端容
- 郝敬《時習新知》的氣本論—太虛人身一貫的素位之學 王俊彥
- 宣明曆定朔算解—試以敦煌唐乾符四年丁酉歲(西元八七七年)曆譜為例 鄭慈宏
- 從歷史出發到土地倫理的對話—臺灣當代散文河流書寫析論 黃文成
- 臺灣日治時期擊鉢吟現象考察 廖一瑾
- 談《小團圓》的自我書寫與意義生產 嚴紀華
- 元雜劇《竇娥冤》之婦女形象研究 陳瑞芬
- 從儺祭到儺戲—唐代詩賦中之儺文化書寫 黃水雲
- 張玉姑的傳說與歌謠 陳兆南
- 論韋莊於豪放詞派之地位 羅賢淑
- 六朝侍宴詩之儀式時空建構 朱雅琪
- 山岳·藝文·歷史—明代李濂《汴京遺蹟志》之民岳書寫及其文史合流 許東海
- 北朝墓誌文作者述論 林登順
- 《史記·刺客列傳》的敘事特色與精神義涵 高禎霙
- 「西天問活佛 問三不問四」故事試探 陳妙如
- 《聊齋·畫皮》解析 李李
- 《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技巧之探討 施順生
- 附錄一:議程表
- 附錄二:籌備委員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