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我的生涯與省思:陳惠發院士的學思歷程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1426192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10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元智大學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收集了一些陳教授在各地的演講、記者對陳教授之訪談與評論,也收錄了陳惠發教授對本世紀結構工程學發展所作的總結。論述深入淺出,且具有高學術水平,既是想了解土木工程科學的一般讀者的有趣讀物,又是土木工程科學史的事業研究的寶貴資料。
  • 原著前言
  • 中譯版序
  • 譯者前言
  • 1 國共內戰
    • 1.1 童年
    • 1.2 逃出
    • 1.3 臺灣經驗
    • 1.4 紀念父親-陳又超
  • 2 附中33班智慧,言行表現
    • 2.1 傳承風格
    • 2.2 四老哲學
    • 2.3 婚姻
    • 2.4 家庭
    • 2.5 奉養
    • 2.6 老本
    • 2.7 老命
    • 附錄2.1 惠發在中宇(Brian)婚禮上的演講
    • 附錄2.2 中傑在中宇婚禮上的演講
    • 附錄2.3 小龍婚禮祝詞
  • 3 飄洋過海
    • 3.1 準備
    • 3.2 飄洋過海到金山
    • 3.3 紐約的暑期打工
    • 3.4 安身在里海大學
    • 3.5 回顧
    • 3.6 列入學術名流
  • 4 鶼鰈情深
    • 4.1 戀愛
    • 4.2 婚禮
    • 4.3 宣家
    • 4.4 玲玲的創業
    • 4.5 陳家
  • 5 教學相長
    • 5.1 領導者–Lynn S. Beedle
    • 5.2 結點
    • 5.3 樑柱
    • 5.4 極限分析與土壤塑性力學
    • 5.5 混凝土塑性力學
    • 5.6 塑膠混凝土
    • 5.7 里海教育
    • 附錄5.1 里海博士生
    • 附錄5.2 論文集1966–1980
  • 6 普渡大學學術生涯
    • 6.1 背景
    • 6.2 我的學生
    • 6.3 近海結構工程
    • 6.4 本構方程
    • 6.5 關於臨時結構的安全性
    • 6.6 高等分析
    • 6.7 構件與框架
    • 6.8 軟件發展環境
    • 6.9 評論
    • 附錄6.1 普大博士生
    • 附錄6.2 論文集1981–2003
  • 7 我的人生
    • 7.1 辭去院長職務
    • 7.2 我的學業
    • 7.3 我的事業
    • 7.4 我的名聲
    • 7.5 我的榮譽與讚譽
    • 7.6 我的家庭
    • 7.7 50年的友情
  • 8 學術貢獻
    • 從理論到實踐
    • 8.1 背景
    • 8.2 固體力學
    • 8.3 研究一覽
      • 8.3.1 鋼節點
      • 8.3.2 樑柱
      • 8.3.3 極限分析
      • 8.3.4 土與混凝土塑性理論
      • 8.3.5 高等分析
      • 8.3.6 柔性框架
    • 8.4 計算尺與計算器的計算環境
      • 8.4.1 結構工程在60、70年代的發展趨勢
      • 8.4.2 對土力學極限分析的貢獻
    • 8.5 主機計算環境
      • 8.5.1 1970-80年代的結構工程趨勢
      • 8.5.2 對材料本構模型的貢獻
    • 8.6 座機計算環境
      • 8.6.1 結構工程發展趨勢
      • 8.6.2 對高等分析的貢獻
    • 8.7 結構計算的前瞻
    • 8.8 金科玉律
    • 附錄8.1 書篇專集
  • 9 生活在日新月異的世界裏 工程師在變革途中
    • 9.1 高科技與新經濟
    • 9.2 職業生涯的靈活性
      • 9.2.1 介紹
      • 9.2.2 資訊技術時代
      • 9.2.3 終生學習
      • 9.2.4 靈活的職業生涯選擇
      • 9.2.5 總結
      • 9.2.6 摘要
    • 9.3 畢業典禮演說
    • 9.4 換工作的經驗談
    • 9.5 如何有效表達
  • 10 我見證崛起中的中國
    • 10.1 背景
    • 10.2 中國崛起
    • 10.3 1981年的講學之旅
    • 10.4 六四經歷
    • 10.5 2004年文化之旅
    • 10.6 引述2006年美國國家工程院院長對中國長期科學與工程發展計劃談話
  • 11 學生略述
    • 11.1 北美學生
    • 11.2 臺灣學生
    • 11.3 中國大陸學生
    • 11.4 韓國學生
    • 11.5 日本學生
    • 11.6 新加坡學生
    • 11.7 埃及學生
    • 11.8 泰國學生
    • 11.9 挪威學生
    • 11.10 印度學生
    • 11.11 評論
    • 11.12 陳惠發略述
  • 12 師生情誼
    • 12.1 背景
    • 12.2 恩師
    • 12.3 研究學者
      • 12.3.1 鋼結構
      • 12.3.2 混凝土結構
      • 12.3.3 土壤力學
      • 12.3.4 極限分析
      • 12.3.5 本構模型
    • 12.4 巨人仙去
    • 12.5 追悼
  • 13 改變中的工學院 離別感言
    • 13.1 背景
    • 13.2 憧憬與戰略
    • 13.3 進展
    • 13.4 里程碑
    • 13.5 管理風格
    • 附錄13.1 與陳院長的一席對話
    • 附錄13.2 離職機制
    • 附錄13.3 告別書
    • 附錄13.4 報酬
    • 附錄13.5 功績報酬
    • 附錄13.6 主管薪俸
    • 附錄13.7 論文集
  • 14 關於中國高等教育改革
    • 14.1 引言
    • 14.2 急速發展
    • 14.3 填鴨式課程
    • 14.4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 14.5 從專業教育到通才教育
    • 14.6 學術界抄襲現象嚴重
    • 14.7 高教改革
    • 14.8 簡述與總結
    • 14.9 改革時機
    • 附錄14.1 在中國建立世界級大學的參考範例
    • 附錄14.2 在急變世界中的工程教育:工程師日新月異
  • 15 清華與普渡:導師與我
    • 15.1 清華的校訓和清華的精神
    • 15.2 清華求學和清華教我做人
      • 15.2.1 清華的學習生活
      • 15.2.2 清華教我如何做人
    • 15.3 祖國的“大三線”建設和改革的春風
      • 15.3.1 祖國的“大三線”建設
      • 15.3.2 改革的春風
      • 15.3.3 跨出國門
    • 15.4 普渡大學校園裏的清華學子
      • 15.4.1 留學的艱難和我的指導教師
      • 15.4.2 留給Lafayette的琴聲
    • 15.5 清華園裏的普渡人
      • 15.5.1 重歸清華園
      • 15.5.2 天安門事件
      • 15.5.3 出任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任
    • 15.6 教師:一個崇尚奉獻的職業
  • 16 臺大與我
    • 16.1 出生戰地
    • 16.2 從初中到高中
    • 16.3 揮別家鄉
    • 16.4 進入臺大
    • 16.5 臺大研究生涯
    • 16.6 康大歲月
    • 16.7 在臺大為人師表
    • 16.8 五校聯合研討會
    • 16.9 國家地震中心
    • 16.10 在臺大擔任系主任,院長
    • 16.11 2005年臺大校長選舉
    • 16.12 工程教育認證
    • 16.13 重大工程履勘
    • 16.14 陳惠發教授-學習的典範
    • 16.15 土木工程的未來
    • 16.16 結語與致謝
  • 17 我和川崎(Kawasaki)
    • 17.1 我的家庭和那個原子彈
    • 17.2 東京大學-從醫學到工程學
    • 17.3 川崎(Kawasaki)重工業-從造船業到土木工程
    • 17.4 前往美國里海大學
    • 17.5 在里海大學的學術生活-和陳惠發教授一起工作
    • 17.6 哲學博士學位-和時間賽跑
    • 17.7 著作-“樑柱理論”
    • 17.8 鋼結構部
    • 17.9 海岸裝備部-造船部
    • 17.10 衝壓設備部門
    • 17.11 焊接研究實驗室
    • 17.12 光電工程實驗室-我的夢想
    • 17.13 關東技術學院-光電技術新產品
    • 17.14 Akashi技術研究所-所有產品的技術支持者
    • 17.15 新工業研究組織-區域創新
    • 17.16 繼續飛翔的人生-盡最大努力和享樂人生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